《经济伦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一书,2001年10月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共分11章,26节,33万字。作为一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学术专著,这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相比,我认为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首创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地出版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经济伦理学著作,但这些著作往往侧重于经济伦理理论的某一局部领域;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基本理论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研究之书,章海山教授的《经济伦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属于第一本。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但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零星地分散于浩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要把其经济伦理思想概括、提炼出来,不仅要有广博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要经受得住尘世的喧嚣、心灵的孤寂和思考的痛苦,故不少学者望而却步。章海山教授遵循顾炎武先生“著书必前人之秘未有,后之不可无”的原则,花多年的时间和心血,终于完成这一专著。该书弥补了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对繁荣学术、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开拓性 衡量一本学术专著价值的主要标准在于它的开拓和创新性。若一本书能够为人们的思考和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并提出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则该书将在人类文化积累的征途中留下印迹。章海山教授在该书中创造性地运用经济的社会形态决定经济伦理、经济与伦理相互作用、经济范畴的人格化、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等研究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他首次提出利益或人本身是非经济的道德与经济的中介、连接点等观点,得出了自由是交换价值理想化的表现、公平是正义的表现、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避免等重要结论。这些方法、观点和结论在国内学术界都少见,或虽有提及但语焉不详,而作者的论述颇详尽、透彻,具有很大的开拓性。 (三)系统性 该书研究了经济伦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经济与人性的关系、经济因素与作为道德的非经济因素的关系、市场与道德的互动关系等理论,由于这些研究克服了以往学术著作中的片面性、零碎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学科。该书的系统性还表现在作者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导师的经济伦理思想、理论、观点、方法,这对具体伦理问题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由于该书着重于从学理上、而不是从具体操作上探讨经济伦理的有关问题,因此,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四)包容性 革命导师的经济伦理思想并没有解决所有的经济伦理问题,作者在研究上所取得的开拓、创造性成果也没有穷尽所有的经济伦理问题,而只是为以后的学者进一步研究经济伦理开辟了一条道路,经济伦理学还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该书体现了这一要求,作者独具匠心地建构了一个开放性体系,能够包容将来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而不会束缚经济伦理学的进一步研究。 (五)翔实性 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应该忠实革命导师的真实思想,而不能凭主观情感、好恶来弯曲其原意。著书过程中,作者参考了150多本书,引用革命导师和其他国内外知名学者在经济伦理方面的有关观点约1000处,且善于从总体上把握革命导师的话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革命导师的思想、理论、观点、方法。如在考察马克思、恩格思有关人性基本观点时,作者详细地考究了《博士论文》、《莱茵报》、《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资本论》等相关资料。这充分说明了该书材料翔实,论证确凿,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总之,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较,我认为该书具有首创性、开拓性、系统性、包容性、翔实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