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机制和道德约束机制的相互关系,即学人们称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好二者的关系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经济人、道德人的内涵界定 1.经济人的基本内涵。“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构建的基础,是西方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从整个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看,经济人大致有三种类型:(1)“古典经济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古典经济人诞生于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中。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济人是自利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驱动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力。第二,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便会无意识地、自动地增进社会利益。(2)“新古典经济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转化为垄断资本主义,在古典经济人的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人作为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抽象掉人的其他动机,仅留下自利动机,使古典经济人成为追求“货币最大化”的新古典经济人。其内涵包括:第一,经济人是自利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力。第二,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具有理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精明、准确的计算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谋利行为必须在法律、制度、规范的约束之下。(3)“泛经济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加完善和西方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贝克尔、布坎南、诺思等经济学家及其学派,对新古典经济人进行了反思和修正,把各种非经济因素的解释融合进经济人分析模式中,使“泛经济人”得以形成。“泛经济人”主要是指追求包含个人可能追求的任何目标集合的效用函数最大化的人。通过西方“经济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经济人作为一种理论抽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内涵可归纳为:利己或自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理性,在制度约束下谋求利益。 2、社会主义经济人的存在。作为西方经济学基础的“经济人”是一种人性的假设,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它是一种抽象人性,本质上是历史唯心论的,不能充当某种经济理论赖以确立的理由和基础。但是经济人的假设是相当切合市场经济本质的,是对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抽象思维的结果。市场经济本身暗含着“经济人”假设,没有经济人的市场是难以想象的,消除了经济人的活动,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市场经济的运作。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在论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时所使用的“经济人”概念,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必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不同。有的学者进行了区分,概括出“科学抽象的经济人”[1](P90-91),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经济人作为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总是要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第二,作为科学抽象的经济人在经济运作中并不排斥道德心。虽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上述观点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作了有益探讨。 3、道德人的基本内涵。道德人也是一种理论抽象。把人放在道德关系中加以考察,抽象掉人的政治的、文化的及其他种种属性,仅把人看作是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的承担者时,人就成为“道德人”。道德人是人的道德活动的人格化,也是道德主体的抽象及普遍化。由于道德关系是不断发展的,道德原则、规范也在不断变化,作为道德关系的承担者和道德原则、规范人格化的道德人,也随之发生变化。按照社会的历史发展,道德人可分为: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的道德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抗社会的道德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人。每一种道德人,由于处在不同的道德关系中,遵从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追求不同的理想人格,都有不同的特征。总之,所谓道德人,就是在社会生活中按一定道德原则、规范活动以达到自我完善的人。 二、经济人、道德人的分裂与统一 1、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裂。虽然经济人、道德人是对人的属性、特征的一种抽象,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们之间的差异只存在于概念、思维方式之中,但作为不同的价值取向,二者在价值追求的侧重点上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分裂。第一,利益追求的分裂。对利益的不同追求是经济人、道德人的主要分裂形式,表现为:(1)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分离。经济人重视个人利益的追求,他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按市场机制的要求,以较少的投入去获取较大(尽可能大)的产出。自利是经济人的最大特点,这也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内在驱动力。道德人正好相反,他虽然并不一概否认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但更倡导超越自身利益,表现为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在利益追求上道德人更重社会整体利益。(2)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分离。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虽然也追求非物质利益(如“泛经济人”现象的存在),但更重物质利益。市场经济本身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主要运用于物质利益的调节、分配,超出经济本身的范围,其基本规律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作为市场经济关系人格化的经济人,其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物质利益。道德人虽不抹杀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但主要侧重在精神利益的追求,表现为践行道德原则、规范,重道德修养,实现崇高道德理想,追求完善理想人格等。第二,权利与义务、他律与自律的分裂。这是由利益追求的分裂所派生出来的,是其间接反映。由于经济人侧重追求个人利益,认为社会首先表现为个体事实,强调个人获取利益的平等权利。只有取得平等权利,经济人才能在市场中自由竞争。道德人注重社会利益的追求,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倡导奉献精神。因此形成经济人重权利、道德人重义务的差异和分裂。由于经济人侧重追求物质利益,一个人为达到自己的物质利益而给他人提供好处的行为不是自律而是他律;道德人崇尚精神利益,只有把行善本身视作目的才是自律,于是产生了他律与自律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