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6日,我国政府根据经济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两年多来,全国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从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从西部大开发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来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因此,我国伦理学工作者,应紧密结合现实,加快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和普及,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生态伦理学。 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形势还十分严峻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对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进行了综合治理,加大了荒漠化治理力度,加强了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推广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等措施,使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控制住。 第一,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还不及世界森林覆盖率28%的一半,在世界上居102位。西双版纳州的森林覆盖率也从解放初的60%减到今天的30%左右。 第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现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而且现在还在扩大,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如果每年平均治理5万平方公里,需要50年到70年时间才能治理好。 第三,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华北5省市、东北三省再加上浙、皖、闵三省面积之和。 第四,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简称“三化”)的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1/3。 第五,耕地锐减,土地资源每天都在流失。我国人口占世界22%,耕地面积只有世界的10%。每年正常用地600万亩,再加上违法用地、土地占而不用,农村城镇超标用地,土地锐减。现在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7%,全国已有666个县区(全国县、自治县、族、特区共2133个)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北京从1993年以来,平均每年减少耕地29.4万亩。假若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到2015年,北京将无地可耕,真令人忧心如焚。 第六,水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源不足的国家,大约占有水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25%,排在世界第88位。中国北方300多个大中城市面临严重水资源不足。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米。从1985年以来,黄河每年总是发生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1997年的断流时间长达226天。在我国经过大城市的河水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长江每天要接纳3600万吨污水,黄河每天接纳500万吨污水。每年因污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34亿元。联合国把中国列为严重缺水国家。北京居国内严重缺水城市之首。北京年人均水源量不足4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首都中排位百名之后。 第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植物最多的国家之一,约有30000种。可现在大约有2000种植物已经灭绝,另有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而野生动物的处境还不如野生植物。 总之,我国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正因为这样,我国政府已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内,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这是一个伟大的动员令,全国伦理学工作者,应和全国人民一道,加强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和宣传,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呼唤生态伦理道德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一些思想家、学者都十分关注生态伦理道德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许多卓尔不群的思想和建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生态伦理道德规范。认真学习研究他们的思想和建议,学习和领会他们的生态伦理道德规范,对推动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伦理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呼唤生态伦理道德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许多思想家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经验,提出了许多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有: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这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以农为主,人们“靠天吃饭”,如何看待人与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重要。首先,他们把天地看成是万物之父母。《易传》说:“天地之德曰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万物生生不息是自然生态自身的功能。当然人类也是天地的产物。张载在《西铭》中把“天称父,地称母”。其次,人和自然万物是兄弟朋友。孔子认为,“仁”不仅要爱人,而且要爱物。《礼记·祭义》中曾子引孔子话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时期提出“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伙伴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