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道德价值观念变迁研究的简要回顾 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要标志与内容之一就是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我国道德价值观念变迁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关的论述与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概括起来讲,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领袖人物的价值观的形成与主要内容,其中主要是邓小平的价值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价值观无疑对中国人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邓小平的价值观既是对毛泽东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又有某些方面的创新,其中主要的就是对个人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看法。他在肯定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同时也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他不仅认识到了精神的巨大作用,也充分肯定了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邓小平的这些价值观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道德价值观念变迁的前导。 第二,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趋势。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例如,有研究者将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和价值观念的转换并列,看成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主要内容。并且反对将价值观念转换的内容视为“西方化”,认为那种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无益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郑杭生、郭星华:《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有研究者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心理变迁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末的心理迷茫和躁动时期;80年代的心理憧憬和观望时期;80年代中后期的心理高涨和冲突时期;90年代以来的理性化时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社会心理嬗变发展的趋势是:心理冲突的加剧和环节交替出现的双向化、心理反应的深层化、心理取向的多元化、心理关切的外投化和索取心理、收入动机增强的趋势。(注:刘崇顺、王铁:《大潮下的情感波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70页。)也有研究者从现代化的角度,认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了与整体现代化相应的观念进步和自我个性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一些迥异于以往的价值取向,即:保持精神的、理想的价值追求,同时注重物质的、现实的价值;保持集体的社会的首要价值地位,同时注重突出个人的、自我的价值;保持优秀传统的价值精髓,同时趋向开放的、宽容的现代意识;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同时不同社会群体趋向多重价值的选择。(注:叶南客:《中国人的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123页。) 第三,研究我国道德价值观念变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研究者从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入手分析,认为人们一方面为转型社会种种不道德的现象而困惑,另一方面又为在转型社会里无所依据的道德标准而困惑,从而导致双重困惑:道德的困惑与困惑的道德。同时,指出尊重他人“隐私权”、尊重个人自由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重要成分之一。(注:郑杭生、郭星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5期。)有的研究者运用社会失范理论对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社会原有的和谐状态,而传统因素的解体速度与现代化因素形成速度之间的这种差异或异步性,会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一系列的“真空状态”,这种状态的结果是造成社会生活种种紊乱的原因。从宏观层次看,有四种真空状态:“权威真空”、“整合真空”、“价值真空”和“道德真空”(注: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这里的所谓“真空”,是指旧的规范正在或已经失去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功能,而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范尚未建立,或虽然已经建立但不具备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能力。其实,“真空”状态并不是没有规范,而是社会没有为社会成员提供清晰的规范,多种规范杂然并存,而且相互冲突。道德价值观念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无疑是大量发生的越轨行为(包括犯罪行为)。有学者指出,在现代化过程中,越是晚发(与发达国家的早发展相对应)、外发(与英国等国由于内部因素导致的现代化发展相对应)国家,社会冲突和社会失范表现得越突出。(注:张萍:《当今中国社会病》(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也有学者运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认为在转型社会里道德控制的弱化,对人们制约力的下降,导致越轨行为的成本下降,因而越轨行为的数量上升。(注:郭星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196页。)对我国转型时期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许多学者对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道德规范系统与道德秩序的主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种主张:重建论、重构论和重振论。(注:林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系统重构及其合理性思路》,《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其中重构论主张对过去的道德价值系统在辩证扬弃的基础上更新,将过去的道德系统中那些对于时下仍然有效的道德因素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和衍生出来的新的道德因素,进行结构性的有机契接与组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