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评价与反映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曾宪 青岛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山东 青岛 266003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价值评价是不是反映”这是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的焦点难题之一,也是一个烙有当代中国哲学特色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涉及到认识论和价值论中的权威命题或历史难题,涉及到若干概念的歧义或逻辑的错位。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理论、逻辑及概念源头上将其彻底理清,为科学价值学的建构廓清道路。

      一、问题的梳理与“反映”概念的解析

      就常理而言,“价值评价是不是反映”的问题是不该产生的。因为一般而言,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性质、功能的评价;反映,是客体信息向主体的反映;撇开两个概念的具体内涵不论,彼此的向度也是对立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之间怎么会产生出一个包容性或等值性的“是不是”关系来呢?然而,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据一篇《90年代价值论研究述评》文章介绍,它还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赞同(注:参见马俊峰《90年代价值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京)1996年第2期,第59-60页。)。有的学者在肯定这一观点时,还曾引用苏联学者的观点为佐证:“事实上,评价的过程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它首先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注:[苏]弗·布罗夫《价值与评价》,见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213页。)。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而主张认识是反映和评价的统一,评价不是反映”,笔者便持这种意见。

      “肯定说”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认识就是反映,所以,只要我们“承认评价是一种认识,首先就应该承认它是一种反映”(注: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48页。)。这一推理从表面上看,言之凿凿,难以反驳。但仔细分辩一下,就会发现,它从逻辑前提到概念推论,都是有明显破绽或是可以质疑的。姑且不说在整条逻辑链中最少有五个概念(“认识论”与“认识”、“反映论”与“反映”并非同一概念),构不成三段论推理,就是两个所谓的推论前提,都是有待推敲的:

      其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命题?它的内涵是什么?能否成为推论的前提?其二,价值评价是不是都属于认识?它能否成为推论的小前提?假如上述两个前提都不能成立,所谓“价值评价是反映”的结论自然不能成立。但是,要彻底推翻这一由权威命题和复杂概念构成的推论,却并非易事,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这之中,首先需要梳理的是与认识论、评价论皆有关联的“反映”概念。“反映”本身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是许多认识论专著都反复强调和加以区别的:广义反映系指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印痕;狭义反映则专指人类意识对外界信息、客观事物的反映。与认识论、评价论相关的当然是这种狭义的“反映”。对此,是不应异议的。问题是,这狭义的“反映”概念,也是有多层含义的。

      一是作为表象感知过程的“反映”,它是指客观对象的信息被人类感知器官的感知过程和在意识表象所形成的映象、镜象。这是“反映”的是低层或者最表层的意思。列宁说“反映”,只是“感觉给我们提供物的正确模写”(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1页。),就是在这层意义上运用“反映”概念的。这种“反映”是人类所有心理情感和意识活动的前提,并不专属于认识。

      二是作为认识过程和重要目的的“反映”,它是指人类意识的唯物来源及对客观存在真实把握。这是建立在上述“反映”基础上的“反映”较高层或者较深层次的意思,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便是在这一层次上运用反映概念的。“反映”的这一内涵包括了从存在到意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真理到实践等等内容,这些都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

      三是作为认识结果与认识同义的“反映”。由于“反映”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意义,人类认识的目的就是对客观真理的把握,这使人们有时也将“反映”作为“认识”的同义语来用。列宁便说过:“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4页。)。

      显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不是反映论”或“评价是不是反映”,都与所取“反映”内涵相关,这是我们在把握这些命题时必须谨慎辩析的。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

      在我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作为权威真理,甚至已不容置疑。“80年代中期,我国哲学界曾有人对此问题置疑,提出了认识选择论和建构论的观点。这一观点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选择和建构,而在于反映,但反映又包含着选择和建构。”(注:胡敏中:《非理性:创造认识论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第1页。)近期还有专著以论战的姿态,强调了反映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以及“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核”的观点(注:陈中立等著《反映论新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及其在现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页。)。但实际上,这一命题的真理性是有限度的。

      这里不妨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的权威性略加推敲。以笔者孤陋见识,它并非出自经典作家的论述。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认识论上所极力倡导的、不同于前人的“革命”观点,是著名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如列宁所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当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9页。)在认识论中特别强调反映论的是列宁,这是他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论战需要。因为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认识从感觉、从感性材料出发,承认“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但却不承认感觉是客观实在的反映,不承认“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31页。)。因此,要反对唯心主义,就必须坚持反映论原则,承认“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8页。)。但列宁自己并没有拔高反映论的意义,而是反复说,坚持反映论是把“人类的‘素朴的’信念作为自己的认识论的基础”(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8页。),强调“关于我们知识的源泉和客观真理的存在等等问题”这是“认识论的老问题”(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34-135页。)等等。实际上,所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的命题同其它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一样,我想大半都是来自苏联哲学教科书的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