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本质的问题,是研究具体道德问题的始发点,目前国内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 乃至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上的种种认识分歧和实践差异,追根溯源, 都与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这个元问题有关。 一 道德是什么?在众多的道德释义中,使道德完全主观化的倾向占据上风。 我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道德定义有三个版本。一是《辞海》的表述:道德是“社会意识形 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P.1061 )。二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 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 、活动”[2](P.123)。三是《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的表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维系的 、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3](P.557)。笔者认为, 这样的道德释义,没有摆脱使道德完全主观化的倾向,未能准确、简明地揭示道德的本质。 可以说,我国现行道德定义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和失缺,是一大堆概念、一系列判断的罗列堆 砌,让人读了之后依然说不准道德究竟是什么,这当然不能归咎于前辈学者,也许是道德这 个 社会现象太纷繁复杂,人类对它的准确认识、把握和表述需要更长的时间吧。 笔者斗胆对道德的本质属性作出一种新的概括,以就教于学界同仁。我认为,道德的本质 是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这一命题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属性有且仅有两条,一是行 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二是行为的自主自觉性。这里的“自主自觉”,是指行为出自于主体 的“自主自愿”而非出自于强制逼迫或受骗上当,并且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对人对己的利害性 在行为之前是已经(起码也是有所)“觉悟和意识到”的。“行为”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从 广义上讲也包括人们的言论。“人”和“己”是相互对应的,并且各自都可作或小或大多层 次的理解。“利害性”是指或有利影响或有害影响的一种性质。这一命题涵盖了下列四层内 容:(一)一种行为只有、也只要它具备了自主自觉性和对人对己(主要是对人,下同)的利害 性,它才是、也就是道德行为。(二)一种行为只要、也只有它不具备自主自觉性或不具备对 人对己的利害性,它就是、也才是非道德行为。(三)自主自觉行为对人产生有利的影响,包 括与此同时对己有利或有害两种情况,那么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或说有正道德的。(四)自 主自觉行为对人产生有害的影响,包括与此同时对己有利(即损人利己)或有害(即损人害己) 两种情况,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不道德的,或说有负道德的。以上(一)和(二)揭示了道德与非 道德的区别,是本文关于道德本质属性的命题所直接表达的内容;(三)和(四)揭示了正道德 (道德的)和负道德(不道德的)的区别,是得出这一命题的基础,又是这一命题所能接纳涵及 的内容。 笔者认为,道德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特性,作为道德的本质属性,应该能起到区分道德 与非道德的标尺的作用,应该能够融纳道德的(正道德)和不道德的(负道德)两种情况。本文 给出的这个命题符合这两个“应该”,因此可以作为对道德本质属性的概括和表达。并且, 这个命题内含的逻辑思路是:着眼于人们的行为活动(实践),并通过省察行为的动机(“自 主自觉性”是对行为动机的鉴别要求)和行为的效果(“对人对己的利害性”是对行为效果的 鉴别 定性)来判定行为的性质。笔者自以为对道德本质属性的这种探求思路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 点和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如果对道德本质属性的这一命题能达成较多共识,那么,“道德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可以 这样来回答:道德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确证的一种品性。 二 为了说明笔者为什么对传统的道德释义提出疑义,为什么把“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 害性”作为道德的本质属性,大致需要厘清以下几对相互关联的概念: (一)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道德关系的构成)。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在不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的领域是无所谓道德的。在此,我们把具有道德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 相互关系称为道德关系。 具体地考察和分析一下道德关系是如何构成的,那么不难看出:道德关系是道德主体通过 道德行为对道德客体发生利害影响而结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主体是行为活动的 发出者,是施动的一方;道德客体是行为活动的受影响者,是受动的一方;道德行为是行为 主体事先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对己对人的利害影响进而自主作出的行为,行为一经成为道德 行为,那么行为主体就是道德主体,行为的利害影响所及的人(与“己”即行为者对应的那 个“人”)就是道德客体。 无疑,道德主体和道德客体都必须是人,自然物一般不能成为道德主体或道德客体。不过 ,这里的人,即道德主体和道德客体,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群体的人,如某个单位 、集体、民族、阶级、国家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设之为A,表示单个的人或群体的人) 与人(设之为B,表示与A对应的另外的单个的人或群体的人)之间构成的道德关系不一定是固 定单向的,而可以是多种样式的,如用→和←表示作用方向,那么在A和B之间结成的道德关 系可概括为以下三种: A→B在这一道德关系中,A是道德主体,B是道德客体。 A←B在这一道德关系中,A是道德客体,B是道德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