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境域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利娟 新乡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3

原文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当今波及世界范围的全球化潮流,实际上是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上的现代化过程,它的逐步推进不能不有赖于全球性公民的参与,又反过来给人以不可抵御的影响和重塑。于是,在全球化与人的现代化之间便呈现出同步互动的正相关关系,无论什么人试图游离于全球化之外,坚持阻挠全球化潮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必将自陷于封闭、贫穷、愚昧的边缘化境地。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2)05-0004-05

      一、当今全球化的本质规定

      当今历史条件下的全球化概念,所反映的实际内容系指在全球各地普遍发生着彼此一致或雷同的过程: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首先是经济的现代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跨国公司及全球金融市场等世界性经济组织充当了影响经济生活的重要角色;其次,在世界经济现代化潮流的推动和渗透下,全球性的科技交流、文化交融、制度创新与意识对话广泛而深入地展开;其三,人们对全球范围内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控制、参与、选择和评价系统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语境、不同生活方式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人们,开始寻求彼此间利益的“共同点”,从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诸方面逐步达成共识或趋同,由此促成了当今全球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1.破“国家中心主义”或“地域中心主义”

      早期殖民帝国主义的军事扩张以及个别超级大国的经济扩张,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也曾经产生了全球性影响,但毕竟带有地区性特点,它不仅不能同当今的全球化潮流同日而语,而且还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造就了各色各样的“中心主义”。处于“中心”地位的一方惯于“居高临下”式地推行其对外交往,使得几乎所有的世界性交往均无平等可言,置身于机会非均等态势中的人群之间的贫富悬殊、政治对峙、文化隔阂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当今的全球化过程开始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越来越充分的选择机遇和生活空间,人们原有的阶级局限性、国家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相应呈现弱化趋势,遵照平等互利、互补互济原则从事世界性交往活动的人们,日益冲破原来那种单向度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羁绊,自觉培育和不断增强自身生活与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这种互为主客体的交往中,人们信守着同等的规约,无高低贵贱之分,无“中心”归属之念。“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P276)

      2.全球公民社会场域的生成

      在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区别常常被人们忽视而将其彼此等同。其实,“全球化”在现代意义上主要是指在全球各地普遍发生的事情或过程,如果没有特殊的干扰或拒斥,该过程对于世界上的各国各地将发生同样的或相近的涉触或带动作用,在这里,作为个体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合资企业内部的关系等,均具有跨越国界、超越国家,从而不受“国家性”、“民族性”、“阶级性”严格制约的性质。当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也是当今全球化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但却远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因此,全球化包括或涵盖着国际化,而国际化却远远不能被等同于全球化。这里存在着当今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跨国界、超国家的全球公民社会场域的生成。其中,有两大现象特别值得予以关注:一个是移民和大量的流动人口的出现;一个是跨国群体和行业组织(学术团体、文艺协会等)的生成。

      移民现象古已有之,只是从移民角度说来有被动式移民和主动式移民之分。如一些人被本国政府的驱逐流放以及难民潮的跨国迁徙等,属于被动式移民;而大量的出国留学生、跨国实业家等以赚钱盈利、奋斗创业、选择多样化生活方式为目的的跨国流动,则属于主动式移民。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移民的机会日益增加,规模日益壮大,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大量的移民个人和移民群体,包括难民及非法移民,都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国家、种族和地域的归属意识,增强了相互学习、相互参照、相互趋同意识,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的摄取和占有,对于现代信息、能源、技术的涉触和使用的机会日益充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争取和辟建公共生存空间,其中的大批优秀分子已经和正在继续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其中包括为其母体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富有积极意义的贡献,在他们身上,更多地体现了马克思所预期的“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P86)的现代人的发展取向。

      超越国家和打破国界的民间公共群体或某些专业性的团体,往往与移民现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同步生成和发展,因此,也可以视之为特殊的移民现象。这类群体及其活动的目标追求超越了一国一地的局限,其实际影响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或时空跨度。大到“联合国”,小到诸如“绿色和平组织”,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正确地对待移民个人、全球性公共群体和移民现象(包括输出和接纳移民,救助难民,为移民个人和移民群体提供生存与活动空间,依法维护移民的正当权益等),是鉴别一个国家、政府领导人以及普通个人的开放性、现代性和人道主义素质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3.特定的现代化规定

      当今的全球化过程即是现代化过程,这几乎已成不争的事实。然而,“现代化”概念在当今被使用得过于频繁或泛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现代化”往往被赋予彼此迥然不同的解读方式。为避免歧义,当今全球化所推进的现代化,至少具有以下规定。

      其一,历史坐标的规定

      马克思曾经根据人的个体发展及其社会关系规定,把可以预见的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体独立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普遍化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2]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大都处在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的过渡时期,其差别仅仅在于过渡的迟早和转变程度的大小问题。在完成了当今世界的历史定位之后,所谓现代化的界定问题就自当迎刃而解了。从动态趋势来说,现代化的内容只能同马克思的“三个阶段”理论所揭示的历史维度相一致、相吻合,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不能在这个历史坐标之外去随意地赋予现代化以别的什么含义,诸如社会的稳定性、有序性、高度一致性等,均不能用以界定现代化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