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7-0078-02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复旦大学哲学系及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全国研讨会于2002年5月8日至12日在上海召开。全国各地的7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提交论文40余篇。与会学者围绕本体论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内容涉及对“本体论”概念的界定、马克思的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问题以及马克思的哲学中本体论思想对当代哲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等一系列关键性的课题,并分别提出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本体论”概念的界定问题 与会代表从各个角度对本体论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在讨论中可以看出对本体论问题的追问正在走向多元。能够听到的声音有: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实践生成本体论,感性本体论,政治本体论,文化本体论等等。虽然对“本体论”的界定存在诸多分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学者们对“本体论”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高清海教授认为,首要的问题是给本体论作出明确界定,但这种界定再不可以从“科学的科学”这种传统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本体,即试图在说明一切意义的基础上来理解本体,而是要体现马克思哲学作为新的思维方式的革命性意义。 黄楠森教授认为,对本体论问题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但对“本体论”的翻译不恰当。他主张应该给本体论重新定位。在他看来,哲学的核心应该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结,本体论应该是它的一个分支。 陈先达教授指出,本体论的立足点不在于构造体系,也不在于寻找安身立命的依据,而是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客观实在性基础。 俞吾金教授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本体论的界定是:一旦作出陈述,某些东西就一定是存在的。西方“重估一切价值”,改变了这样的本体论界定,但是却陷入了相对主义。结果是,确定的价值不见了,所有的东西都陷入了虚无主义,人变得“无家可归”,蕴含生存价值的东西被忽视了。如此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哲学只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没有本体论的问题。可是,本体论恰恰与生存论有关。“9·11”事件就是这种思想的蔓延,这就是今天重新研究本体论问题的原因。俞吾金同时指出,个人的本体论可以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整个国家的本体论则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没有人的世界不是最美的世界。 王南湜教授对本体论从三种可能性方面进行界定:(1)绝对主体的设定作为知识论的前提;(2)作为人类的主体在历史上的限定;(3)强调人的过程的还原性,即分别从绝对主体、历史主体、现实的个人三种角度理解本体论。王南湜认为,马克思的本体论属于第三种意义。 杨学功博士则明确提出“本体论”与“存在论”概念之间界限不够明确的问题。他建议使用“本体论哲学”代替“本体论”的提法。 二、关于马克思的哲学中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 马克思的哲学中到底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二者的关系如何?这是与会代表讨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有本体论思想的。他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都明确地讲到这一点。尽管在一些地方论述出现了矛盾,但本体论是马克思的理论前提。 孙伯鍨教授对这一问题表示怀疑。他提出,马克思的哲学究竟有没有本体论,他不敢肯定。如果有的话,马克思的本体论应是广义的生产,全部唯物史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俞吾金教授也指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要解构抽象思维方法的。马克思本体论的基础和核心是广义生产理论,即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 张一兵教授介绍了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将海德格尔与中晚期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结合起来提出的“关系本体论”思想,认为这一解读是新马克思主义式的典范,其成功与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衣俊卿教授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指出,马克思的哲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他启发我们思考一种新的本体论范式,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这么讲过。衣俊卿认为,“哲学”应该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个名词。哲学的本性不在它本身,而在人的本性。《历史乌托邦》中人的各种存在境遇说明,即使哲学自己不讨论本体论问题,人也是在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矛盾中生存的,所以“本体论范式”应该是一种文化模式,是人类生存状态深层文化精神的显现,它是人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样一种与人的终极关怀有关的本体论范式。 三、马克思哲学中本体论思想对当代哲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中包含丰富的本体论思想。那么,我们今天又是在什么意义上重提研究本体论问题,探讨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呢?上述问题的研究对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究竟有什么新意呢? 吴晓明教授认为,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应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马克思在存在论基础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即哲学的根本性质和当代意义皆在本质上发端于“内在性之被贯穿”一事。此一“贯穿”所展开的整个地平线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即它对形而上学的本质超越,从而是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的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