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和斗争的曲折发展过程,是否与时俱进更有着切实可靠的评价标准,而绝对不是新名词、新词藻的简单搬用。 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一最彻底而科学的发展学说,思想理论作为时代社会客观现实需要的反映和满足,必然要随着时代社会客观现实需要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谓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也正是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出发,与时俱进的这个“进”,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态过程。正如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一直向前进的那样,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同样不会是直线的、简单的,而是曲折的,表现出进退交替、进中有退、退中有进的复杂状态。因此必须善于区分进与退、以退为进、貌似前进的倒退等情况。 例如,德国的曾被称之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伯恩斯坦,就曾以马克思逝世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为借口,主张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他这个观点彻底泯灭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使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倒退为一种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任何威胁的理论清谈。列宁深刻指出伯恩斯坦理论的实质是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列宁抓住有利的革命时机,成功地组织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巩固政权的复杂斗争中,列宁始终没有忘记在把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进与退的辩证规律,认为有时为了“进”,就不得不暂时“退”(如新经济政策的推行等)。这种主动的、暂时的“退”,正是为了更好的“进”。 既然我们承认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的这个“进”,不是直线的、简单的,而是曲折的、复杂的,那么,除了充分认识它,对其保持清醒头脑,而不是赶时髦地到处都扣上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帽子之外,还必须认真探讨何谓“进”的问题,即“进”的评价标准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进”的评价标准,从形式上看,是个主观价值判断,但这个主观价值判断,一点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评价“进”与“退”的根本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状况看,与时俱进的潮流不可阻挡,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表现在各个方面。但在进步潮流掩盖下的倒退或历史沉渣的泛起,同样使思想文化与时俱进的历程充满扑朔迷离的曲折和复杂,也仍然有许多现象值得人们去追问、去思考。例如在某些人看来,只要把西方时髦的概念范畴抄搬过来,和马克思主义糅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就“与时俱进”了;或者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挖掘一点东西,和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联系起来,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了;还有那些各种形式的“回归”热,以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过分依恋、作用的过分夸大等,究竟是思想文化的进步,还是某种倒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领域此起彼伏的回头看、回头找现象,固然反映了现代人在新的困惑中对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的重视,反映着一定的社会需要,但是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把陈旧的东西当作今天的救世良方,其进步性就值得怀疑了。 我们应该研究历史,应该重视传统,因为史可作鉴,传统有现代价值。但千万不可忘记,现实社会问题的产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现实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分析研究现实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条件,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传统和历史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最多只是一种借鉴、一种参照而已。 总而言之,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的那个“进”,绝不是直线的、简单的,“进”与“退”在历史进程中常常是复杂地相互交替、相互包含,使“进”的历程复杂多变。前行的人们既要充分认识“进”与“退”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努力避免倒退走弯路,同时更要警惕那些名为“进”而实为“退”的陷阱,不要让它们影响我们大踏步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