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剑杰(1935—),男,江苏海门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1

原文出处: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迫切需要明确今后百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为此,就要正确处理一系列的关系:当做中国人民当代实践的指导思想去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作学术去研究的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元性理解和对它的形态的多样性阐释,以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为历史前提去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东西方各种哲学为思想资源去发展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继承、发扬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创新等。这是一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一元性本质的深刻发展和多样性学理的广泛阐发相结合的道路。中国需要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队伍,需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作出重大理论创新的大哲学家的问世。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2)03-0019-06

      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展望时代风云的变幻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前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不能不思考:我们所崇尚的哲学在新世纪将如何前行?答案不可能是相同的,甚至可以说是莫衷一是。作者在本文中,想就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问题,陈述自己的想法,请同行们指教。

      一、当做中国人民当代实践的指导思想去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做学术去研究的马克思的哲学

      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恐怕首先仍要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或者说,在中国,谁和为了什么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问世的时候,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都记得马克思的话:“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P15)中国人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找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为了重新观察中国的命运,开辟救亡图存的道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曾对此作过深刻的总结和

      说明。中国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这一艰巨复杂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哲学,也是作为中国人民当代实践的行动指南的哲学。

      1978年以后,中国出现了思想的大解放,一部分哲学工作者在这个大潮中逐渐进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性化研究。这些学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定为“马克思的哲学”。这种研究又有两种范式。是把“马克思的哲学”当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本真形态,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长河中去考察,目的在于更好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服务于当代的实践。二是把“马克思的哲学”当做现代西方哲学潮流中的一个学派,从哲学现代转型的视角去论释,目的在于创造自己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的哲学”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后人在研究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把握其本质规定之后作出界定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一个从马克思到当代的发展过程,包含着其他哲学家对这一哲学理论所作的贡献。而“马克思的哲学”则专指马克思个人那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的哲学思想,其中存在着所谓“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区别。所以,中国的学者们在说到“马克思的哲学”时,依然会各执一词;同时,对于为什么只提“马克思的哲学”而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各有其不同的理由。但是,这两个概念在其本真的意义上,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因为“马克思的哲学”,从它的总体规定说,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有形态或基本范式。对此,取第一种范式的学者是没有疑问的,但取第二种范式的学者却未必赞同。他们所作的个性化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关注焦点的转移。许多人并不以中国人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视点,而采取别的视点。例如,关注一般的“人”和“人的命运”,关注人类的“类生活”和“类未来”,关注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后果,有的甚至什么也不关注,只关注“自我”,说是马克思的哲学,其实是他个人的哲学。关注点不同,对马克思著作的取选也不同,结论也颇多不同。这就出现了众多的学术争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两种研究视域和对马克思的哲学的两种研究范式都是应当存在的。前一种研究视域的范式和后一种研究视域中的第一种范式是一致的,都立足当今时代,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围绕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坚持、澄清、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服务于21世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的实现,并依靠实践提供的丰腴土壤,吸收人民积聚的智慧乳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着切切实实的贡献。后一种研究范式,渗透着研究者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吸收人类智慧、民族文化、西方哲学的营养,思考人的存在和命运的过程中产生出五光十色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不但可以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精品,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奉献了不同层面思想资源。上述两种研究也有矛盾,特别是对当代中国人所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但有是否关怀、关怀程度的差别,还有是否正视、是否肯定的分歧,更有学理阐释上的对立。由此,争论就不可避免。这种争论对于推动双方的研究工作是有益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哲学家,能同时从事上述两种视域的研究,既充分重视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研究和把握作为中国人民实践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积极展开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学理的研究,揭示其深刻内涵,促进其丰富和发展,并把这两种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元性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多样性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写在他的文本中的、具有明晰的理论内核的、经过人类实践反复证明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的、沿着其理论核心指向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哲学思想系统。既然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一元性本质规定的。所谓“一元”,在历时的意义上,是指从马克思以来一以贯之的哲学内核;在共时或逻辑的意义上,是指这一哲学的诸方面规定的辩证统一。如何理解和把握这种一元性规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作了长期的探讨,取得了相当一致的认识,大致有以下要点:A,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主义为基本前提,它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存在、承认实践既得条件的客观性质、承认意识反映世界的功能。B,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它的“实践论”为理论核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主体内容,唯物史观是以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为前提的,但它的基础却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D,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解放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为目标,是真正具有人道目标的哲学。E,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法作为自己的基本方法。实践论问题,历史观问题,人道主义问题,没有辩证法一个也回答不了。把这五个要点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规定。五者缺一,或者把其中的任何两点对立起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欧阳康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就是辩证的、历史的、人道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2](P620)我本人则宁愿把它概括为“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3](P33)“实践的”,这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首要规定,然后才在生产劳动实践观基础上建立其主体建筑——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的建构决不能离开辩证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