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方式的变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明德 西南政法大学《现代法学》编辑部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的消费源于人的需要。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 个体发展的“三阶段论”,它是对人的需要的演进规律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从个体发展 的角度来把握人的需求,揭示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需要。因此,人的需要不只是 维持自身生理的需要,而主要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意味着 人的需要主要不在于物质欲望的满足,就其本质来说,取决于精神生活的追求。美国心 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 相对的满足以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继续努力的目标。

      不论是马克思关于个体发展的“三阶段论”,还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都道出了这 样一个规律,即人对物质的需求是低层次的需要,它是有限度的;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 时,人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来满足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没有止 境的。

      一、对传统消费方式的检视

      1.宗教和文化的禁欲主义思想及其对回归自然的向往

      事实上,即使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物质财富还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就已 淡漠对物质财富的追逐,向往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消费主义相比,知足的哲学深深地扎 根于人类的过去。拜物主义被所有的哲人所谴责,从释迦牟尼到穆罕默德,每一种宗教 都充满了反对过度之罪恶的告诫。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这些宗教的创立者在说明什么 是宇宙的本质、精神生活的本质、终极实在的本质方面存在分歧,但他们在道德律条上 却是意见一致的,他们都用同一个声音说,如果我们让物质财富成为我们的最高目的, 将导致灾难。

      西方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在2600年前就说过,如果在一个国家既没有 过度的富有,也没有过分的贫穷,那么公正可以说是成功的了。《圣经》如此问道:“ 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整个世界但却失去了他的灵魂,这将有益于这个人吗?”,答案当然 是否定的。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圣·托马斯·阿奎那、圣·奥古斯丁都认为过度富 有是一种罪恶。

      佛教更是主张“禁欲”主义,进行精神上的自我净化,以达到彼岸世界。佛教自公元1 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改造的过程,并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儒家学 说和道家学说相融合,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不管儒、释、道三教之间的 差别如何,有一点它们是相通的,即均主张抑制物质欲望,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儒家推崇的最高价值是“有序的和谐”,追求个人道德修养上的自我完善,反对一切 对物质财富的贪欲。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主 张“道法自然”,其宗师老子认为,人应摒弃一切知识、情感、欲望、思虑,而去觉悟 自然万物的本源“道”。

      2.近代文明对人的需要的扩张

      近代以来,由于产品交换的经常化,促进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萌芽和 发展。这一阶段,人的需要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基本型需要发 展到享受型需要。市场经济造就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使市场经济得到了 充分发育,从而使人的个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目标是剩 余价值的最大化,这个目标的客观要求是:第一,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第二,把现有的 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 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要求劳动(从而剩余劳动)的质的差别范围不断扩大。这样,就必然 要求大规模地深入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不断发现自然物的新属性以及加工自然物的新 方式,以不断开发和满足社会的新需要。(参见欧阳志远,第218页)

      汤因比对奢侈与简朴曾作出精彩的论述。他指出,远在人类共同贫困的时代,我们的 祖先由于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的不足,生存不断受到威胁。在那种状况下,朴素被看作 美德,奢侈则被看成堕落。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者放在第一位的目的是通过宣传来左右 大众,使其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们现在应该将这个顺序颠倒过来,要把抑制贪 欲、厉行节俭放在第一位。这样做至少有三个根据,一是维护做人的尊严,二是保护现 代人不受污染的危害,三是为子孙后代保存有限的地球资源。我们要摒弃广告产业巧妙 鼓吹的那套理想,代之以佛教和基督教的修道院生活所展示的理想。池田大作赞同汤因 比的观点,认为放纵欲望就是放纵恶人。人类为了崇高的精神自由,需要对欲望加以制 约。但这不能靠社会的外在力量,而是要靠个人的自觉和意志来进行。

      二、由消费的困惑走向“绿色消费”

      1.由消费的困惑到返朴归真

      消费主义最先发端于美国。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告美国 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生产更多的消费品,以后几代人忠实地追求这个目标。自从消费社会 在美国诞生以来,尽管其最明显的特征仍然保留在美国,但它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美国的 国界,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消费主义和及时行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高速增长的消费者阶层本身就是消费主义扩张的证明。不幸的是,世界范围内蔓延的消 费者生活方式,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