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从事思想研究的人,都会考虑到这一点,什么东西是我的?什么东西是新的? 或许李泽厚是中国当代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之一。那么他创造了什么?用他最新的表述 来说,他创造了“历史本体论”。这会使人想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错,历史本 体论坚持了历史唯物论,但又发展了历史唯物论,因此它是重建历史唯物论。在此它又 会使人想起卢卡契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和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但李 泽厚主要的工作不是文化批判和语言批判,而是在工具本体构建的同时的心理本体的构 建,而且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现代生成。 为了看清李泽厚的独特性,我们又必须将其思想置于中国当代思想的整体中予以考察 。近二十年的中国思想界可谓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一幅开放多元的格局。新潮迭起, 新说纷纭。但这种繁荣的假象后面是被掩盖了的困境。如果对于当前的思想状态进行一 瞥的话,那么我们将看到最触目惊心的三个现象:其一,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其二, 中国思想的古董化;其三,西方思想的模仿化。马克思主义只是成为了“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它既不是回到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走向它所建基 的现实世界。而中国思想的研究缺少对于传统的批判,充溢的只是对它的玩赏。人们没 有区分其中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因此它的简单的起死回生和现代化不过是一种幻想。 至于西方思想的研究大多是在追赶时髦,附庸流行,它们只是西方思想的介绍和模仿。 我们既没有对西方思想做系统深入的研究,也缺少与之对话和讨论的能力。总之,在这 种哲学学科的发展中,真正的哲学问题被遗忘了。 那么,什么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哲学问题?它就是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流行 。虚无主义否认人生的一切目的,也否认生活本身的意义。技术主义将作为手段的技术 变成了目的,相反不仅万物而且人都成为了技术化的手段。物质主义强调的只是物质的 拥有,一切都是可消费的,一切都是可欲望的。这种种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思想的图形 。问题不在于去否定它还是肯定它,而是要思考它,批判它。对于困境的克服并为其寻 找出路的尝试首先只是发生在思想之中。 但人们如何寻找一条出路呢?也许出路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策略。 不过就中国当代而言,依据马克思主义并重建其历史唯物论可能是一条希望之途。然而 历史唯物论的重建并非一个简单的事情。它始终要求我们关注现实,思考现实提出的各 种问题。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建构则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也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批判的基本理论。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我们不再生活在马克思的时代,而是 生活在我们自身的时代。因此我们要结合现代西方思想,吸取其思想资源。同时因为我 们作为中国人的同一性,始终被自身的历史性所规定,所以我们也要结合中国传统思想 ,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或者使儒家马克思主义化。当然这里所说的这条道路曾被马克 思主义的教条主义者、中国思想的古董商和西方思想的模仿者所嘲笑,所抛弃。 李泽厚的勇气就在于走这条他人不愿走的路,即重建或者是构建历史本体论。思想重 建和构建的基础当然是现实,因为存在规定了思想。而我们所处的现实就是后现代的现 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流行的是无原则主义或者是多原则主义,因此没有为什么,一切 都行。同时技术获得了其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位,它成为了我们时代的最根本的特征 。技术的进步也最大、最快和最好地满足了人的欲望,使人的欲望得到了解放。这对于 道德家来说,简直就是人欲横流,世风日下。但这些现象作为现实都是李泽厚思考的问 题,正如它们同时是一些先锋艺术家所表达的内容一样。在此给他提供视角的始终是马 克思主义。不过既不是斯大林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之后的各种教条马克思主义和 新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才是李泽厚所用的视角。与此同时,他 还充分考虑到了将海德格尔等现代思想家的思想作为自身的思想资源。他强调,如果说 工具本体重要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的话,那么心理本体则更多地从海德格尔关于人 生在世的思想获得了启示。海德格尔对于无家可归的追问也许是这一贫乏时代最重要的 思想。与此不同,李泽厚公然表达自己不喜欢尼采,并要求他回答他自己为什么会发疯 。但在事实上,尼采的许多重要思想也为李泽厚所接受,如尼采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两 重世界的批判以及对于人的生命的肯定,都可以在李泽厚的思想中看到其痕迹。李泽厚 甚至认为,西方和中国的差异就是两个世界和一个世界的差异。除了吸收西方现代思想 之外,李泽厚最主要地承继了中国智慧的传统。这当然是由他的当代中国思想家的身份 所决定的,但也许是儒家所肯定的一个世界的思想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实用理性与马克思 的历史唯物论、海德格尔的存在和尼采的生命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 作一种本体论建构的尝试,李泽厚的历史本体论在后现代看起来是不合时宜的,因为 这会被认为是形而上学建构的美梦。在后现代,形而上学死了,建构也被抛弃了。但李 泽厚并不害怕这一点,他就是要建构本体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是追问事物的 根据和原因。而历史本体论无非要说明历史存在的本原,亦即什么是规定性的。与解构 相反,建构要给人提供精神家园,提供美梦。 历史本体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李泽厚说他要讲的就是三句话 “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前两句主要是解释工具本体,后一句只是 关涉心理本体。 关于工具本体,李泽厚强调了人类使用和制造工具对于人的现实生活的规定性。这一 规定性在于人活着这一事实。这一事实是原初给予,具有无可争辩的自明性。因为人活 着,所以人要吃饭,亦即满足人的生存的需要。关键在于,人活着不是靠本能,而是靠 劳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而劳动的根本就是人类使用和制造工具的活动。将工具作为本 体,会有工具论之嫌。但它意在还原到人之为人的最简单的事实。例如,作为人存在的 第一要素并不是欲望,因为欲望的产生和满足都依赖于人的历史的发展。同时也不是语 言,因为人活着并不是文本,文本倒是人活着的呈现。当然,人使用和制造工具的活动 其实包含了人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存在和意识最原初的统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