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

原文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 中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没有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仍然是不彻底的半途 而废的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翻版。可是即使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姓马,不由马克思 和恩格斯创立,其中的某些规律性因素迟早也是会被发现的。19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思想 史已经显示了这种端倪。这就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规律问题,因而 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提供某些类似的思想。但是唯物主义历 史观又包含历史价值观,它反映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者的立场和社会理想。资产阶级 历史学家可以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但得出的是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 争的结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看到了劳动与价值的关系,看到了物质生产、财富增长对 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得出的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结论。在马克思主 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可分割,全部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以为无产阶 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为最高使命的,因而只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代表的马克思和 恩格斯才有可能创立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历史观。

      当然,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争论、斗争就没有间断过。各种附加、错误的理解或攻击都时有出现。我们的一些 理论家对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教条主义表示不满,要求全面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 史观是完全正当的;而且,他们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和热点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但我们应该防止在反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回归马克思历史观 的口号下,全面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如果这样,必然在理论上引起混乱, 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导致上述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或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的错 误理解,或出于未能分清历史规律的逻辑表述、理论阐述和实际应用的区别与联系。就 此,我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作为引玉之砖。

      一、否定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

      1.不能以教科书的缺点来否定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载于《联共布党史》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缺点,苏联以斯 大林的著作为范本的教科书有缺点,这是无可讳言,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本写于70多年 前的哲学教科书没有可批评、可补充、可发展之处,倒是难以理解的。恩格斯说过,后 人批评我们的错误,会比我们批评前人的错误还要多。这是真正充满智慧的彻底唯物主 义者的论断。但是我们在评论斯大林和苏联哲学教科书时,如果不能区分其中什么是马 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什么是限于历史条件的不充分甚至是错误的论述,一并横 扫,必然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否定。

      何谓传统的唯物史观?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西方,有些理论家把以《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为标志的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人本主义的历史观,而把恩格斯的历史观称 为经济决定论的历史观,并认为后者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背离和伪造。恩格斯的历史观 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正统的历史观。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所谓两个 马克思,所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问题。苏联解体以后,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苏联的哲学教科书、以及中国哲学教科书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被视为传统的历史观。实际上,在西方一些学者心目中,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 以及前苏联和中国的哲学教科书中的历史观,都是与恩格斯的历史观一脉相承的、传统 的经济决定论的历史观,它与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不同的。所以才有回到马克思的问题, 才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问题。在我国理论界,这种激烈的极端的意见很少,但对教科 书中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有不同意见的并不少。其中有的意见是合理的。例如社会生 活的主体性问题,实践在历史观中的地位问题,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和实现方式问题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选择性的关系问题,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认识论和价值论 问题,就有待深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重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根据当代实践经 验和科学研究的新成就来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都是必要的。

      如果问题只是涉及哲学教科书的缺点,那么它本来无需争论。可如果在批评所谓传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时,完全否定哲学教科书中阐述的社会规律,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都是纯思辨范畴,根本不存在,这就不 是如何看待教科书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关系到如何理解甚至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原则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缺点的批判,实际上也就成 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因为否定上述规律,就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颠覆。 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发现,正在于他们发现了包括上述具有 普遍性的规律在内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穷尽对 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但没有上述一些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会变为毫无内容的空壳。 如果否定上述规律,所谓回归马克思的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历史观,也只能被 视为虚晃一枪的空话。

      同样,我们不能盲目推崇西方某些哲学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 义存在“人学空场”的指责,而应该对问题的实质进行分析。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 对人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论述,这是教科书的缺陷,但不能认为马 克思主义历史观没有对人的问题予以重视。相反,马克思主义实现历史观的变革的立足 点,就是对现实的人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予以最充分的估计。当我们 读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中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 实际活动的人”,强调“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 格”,创造历史的“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可是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要成为科学的理论,仅仅停留于对“人”的关注上是不够的, 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这连维科都知道。他在名为《新科学》的传世之作中就说过,历 史是人创造的,因此人能认识历史。可以说,从文艺复兴起就逐步开始了从神学历史观 到人本主义历史观的转变,开始了从神创造历史到人创造历史学说的过渡。而马克思和 恩格斯不仅把人本主义历史观作为立足点和核心的抽象的人变为现实的人,而且更重要 的是没有停留在人的意识、动机和个人行为的层面,而是通过人的活动并在人的活动中 发现历史规律。这就叫做走向历史的深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