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存在:人类实践本体论

作 者:
韩震 

作者简介:
韩震,195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尽管遭到各种嘲笑,但是本体论仍然萦绕着我们的头脑。我们可以不考虑世界存在的 实体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存在以及我们存在的环境。我们实践着,所以我 们必然存在着。我实践,故我存在。本体论只能是实践的和生成的,不仅人类社会和人 性是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且人类对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是随着人类视野的扩 大而逐步展开的。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人类确证了本体论的合理性。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自20世纪初以来,本体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奚落。在许多哲学家那里,本体论问题被 视为形而上学的臆测和虚构,人们纷纷冷落、抛弃或“悬置”它们。然而,本体论的问 题却依然萦绕着我们。我们可以不考虑世界存在的实体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自身 的存在以及我们存在的环境。我们在实践着、生活着,所以我们必然存在着。我实践, 故我存在。马克思告诉我们:“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 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我 们活动着、生活着,我们是不断进行对象性活动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显然,人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确证了本体论的合理性。正如卢卡奇说的,“本体 论的地位,是通过人类存在的存在特性自身所具体确定的”(注:卢卡奇:《社会存在 本体论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84、69、68、104~105页。),因此, 我们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本体论,但不可能将其从哲学中彻底排除掉。

      本体论既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承诺,也是关于存在是什么的信念。人们总是以自己能够 领悟的方式去理解纷繁复杂的现象,从而形成某种简明的世界图景,这就是关于世界是 什么的信念。与之相比,本体论的承诺是更加基本的层面,因为即使对世界的本质没有 多少把握,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可以相信: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有某种不依赖我 们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的客观东西存在着。

      一般说来,人们相信有某种存在支撑着变化多端的现象世界。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 本体存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史上却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争论。唯物主义提出, 世界是由某种或多种物质性的始基、本原——例如,水、气、火、原子等等——所构成 的;唯心主义则主张,世界本质可能是精神、概念或心灵,物质不过是精神存在的某种 显现。

      从传统本体论的观点看,现象世界是多样的,本体世界却是一;现象世界是变化的, 本体世界却是永恒不变的。譬如,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存在形态是多样而变化的 ,但是各种形态的现象本质上都是物质的,这点是不变的。当然,柏格森、怀特海等人 曾经试图创立某种过程性的本体论。不过,主流哲学更多地是把本体论看作是一种现象 世界背后某种永恒不变本质的形而上学承诺。

      旧的本体论之所以遭到质疑,主要是由于它试图超越人的视野,甚至企图站在宇宙之 外思考世界存在的问题。这种本体论不是从实践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去看世界的存在 问题,因而落入形而上学的陷阱。

      既然本体论是人们关于世界存在的看法或理论,那么它就不可能超越人类的视野。人 类的视野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并且扩大的,人类在自己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意识 到自己就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且与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本体论理论只能是 人类视野中的关于世界存在及其如何存在的理论。本体论必然带有人类实践性质。就此 ,卢卡奇指出:“实践本身最直接地提供了对社会存在本质的最重要的、直接的证明, 实践对于真正的、批判的本体论来说,也是必要的客观核心。”(注:卢卡奇:《社会 存在本体论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84、69、68、104~105页。)我基 本上同意卢卡奇的这个观点。但是,我认为,需要对这个观点作进一步的补充和明确。 实践活动不仅证明了社会和外部世界的存在,而且也生成着人性、文化和社会制度,生 成着人类与世界的新关系。人类视野中的本体论不仅具有实践性质,而且具有历史生成 的性质。正如卢卡奇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作为存在的基本特征——它的历 史性构成了正确理解全部问题的本体论的出发点。”(注: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 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84、69、68、104~105页。)忘记了人类存在 的历史生成性质,就无法理解哲学本体论。

      二

      由于本体论的实践性质,我们在思考整个世界的存在问题时,就须首先研究人类社会 的存在问题。本体论的问题不能仅仅从客体的方面去看,还应该从主体的方面去看。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作为自然物存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说“人 ”这个字眼时,往往并不是从生物学的意义上去理解人的,我们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 把人凌驾于其他自然物之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通过漫长历史的磨砺,人类 逐渐发展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从超拔的意义上理解自身并且为自然存在规定意义 的能力。人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把原本纯粹自发的生物学需要和满足,提升到经过 意志选择的和目的确立的层次。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 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构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 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 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 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 2页。)普通的动物是靠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存的,它们从没有超出自己的本性。例如, 雄鹰可以展翅高翔,它们是依赖天生的翅膀。可是,人类却通过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制 造出翱翔天空的飞机。再如,鱼可以依赖自己的禀赋在水中自由生存,人却能够制造出 潜水服到水中活动。显然,人有目的的和自觉的实践活动是其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