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的反思与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欧阳康(1953-),男,四川资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哲学所所长,教授,博士 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认识论等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20多年来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确立中轴地位、发掘文本思想、阐发基本 命题、发散相关领域、推进体系变革、促进国际对话、指导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 极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在基本概念反思、学科功能定位、相关学派辨析、深化人性 理解、全面系统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本文主张积极开展实践哲学研究,深度反思实践 概念,合理规范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思维方式,加速当代哲学建构,展示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当代价值。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应当在“返马克思哲学之本”和“开世纪 学术之新”这两个方面同时着力,在宏观的前提性、总体性层面和微观的具体性、分支 性研究等多方面多层次展开,推进哲学与人类思维的当代发展。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2)03-0001-07

      在探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复杂系统工程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是:立足于时代高度来发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哲学思想,全面把握历史和现实中关 于实践问题的哲学研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反思性地总结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克服其 已有的和可能的思想误区,在当代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真正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实 践哲学。[1]这样提出和研究问题,既是依据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的深度解 读,也是有感于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相对于滞后于实践本身的发展, 落后于实践对于哲学的要求,还包含着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对话和对其合理成果 的自觉吸取,同时也是对于当代我国哲学发展走向的一种积极预测与探索。本文就此谈 些初步的看法与构想,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综观当前我国的实践哲学研究

      我国的哲学研究自1978年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是在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直接指导下展开的,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确立实践标准在社会政治生 活与思想理论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到深入实践内部,探讨其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而提 出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恢复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科学本性,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于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的丰硕成果来发展和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发展历程。[2]20多年来,国内哲学界同仁从现实实践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对一系列哲学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索,由概念到命题 ,由分支到总体,从内容到构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哲学构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实践本身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从 学术的角度看,这种成就大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以概括。第一,确立中轴地位:通过 讨论统一认识,重新确立了实践和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中轴性地 位,并以其作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向导,贯穿到所有的相关哲学问题 研究,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空间与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发掘文本思想:依据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尤其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著作,在“回到马克思” 或“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致思走向下发掘和阐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思想,提出和论证了 实践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建构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当代实践哲学研 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阐发基本命题:对实践概念和实践问题做了多方位的 探讨,提出和论证了与实践问题有关的许多重要概念和问题,例如,探讨了实践的要素 、结构和功能;实践的多样化形式和相关运行机制;实践观念、实践理性、实践价值、 实践标准、实践模式等。第四,发散相关领域:探讨实践和实践论与相关哲学问题或哲 学分支的关系,如实践论与认识论,实践论与本体论,实践论与价值论,实践论与方法 论,实践论与伦理学,实践论与交往理论、实践与文化学,实践与人学,实践与发展理 论等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兴研究领域和分支学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 野,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第五,推进体系变革:把实践问题的探讨与马 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密切联系起来,突破前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简单化和教条化理解,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体系重构和内容更新,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第六,促 进国际对话: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研究之间 开展积极对话,以开放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批判性地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思想 内容,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第八,指导社会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 学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实践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对当代人类实践的宏观探索,尤其是指 导当代中华民族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加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使之成为 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理论、武器与方法,在实践中发挥出十分积极的作用,等等。

      当然也应看到,在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探索的问题,这些问题妨 碍着理论的深化,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说来,其一,在最基本的概念层面上, 对“实践”概念本身还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或公认的认识,甚至还存在着相去较远的理 解。在对于实践的宽泛理解与严格定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还有很大的分歧意见 。有学者将这种情况概括为“实践内涵的经验主义理解和实践观念的泛化,消解实践概 念的超验维度”[3]。而对实践概念的界定对于实践哲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 前提性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于任何概念都不可能也不应当要求有完全一致的 界定和理解,但既然我们是在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有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文本作依据,又通过多年的探索,就不仅需要也应当对这样一个基本的概念有一个比 较科学合理和易于接受的界定,以便在相对一致的基点上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其二,在 学科的层面上,对于实践哲学的规定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还有待深入探讨。大 家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哲学,而是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 ,并把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内在联系起来。但对于什么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及 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它定义的关系,人们的理解也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学者把 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要以实践的唯物主义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而 一些主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提法的学者则由此而拒斥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提法。一些人认 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就需要进一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地位。也有学者从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等角度来解释实践的唯物主义,引 起了更多学者对于实践唯物主义的疑虑。现在看来,合理阐明实践哲学与实践的唯物主 义、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等的关系,已经成为建构当代实践哲学的必要前 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能准确地界说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就难以从根本上 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历史上哲学的超越性,也难以更好地论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 值。[4]其三,对于如何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后的西方思想家,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 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探索,并与之开展健康有益的对话,还有待深入探讨。我 们知道,在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实践仅仅作为一个与认识论相关的概念 而限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和层次上。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实践问题重新提升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并在“实践哲学”的名义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究:葛 兰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等同于“实践哲学”;卢卡奇把“实践总体性”看作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最本质特征;柯尔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种以革命实践为基本逻辑的主 体—客体辩证法;弗洛姆所主张的以实践为本质的人本主义;萨特的“实践人学辩证法 ”;南斯拉夫的实践派;等。[5]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也有伽达墨尔的“实践哲学”等等 。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粗看起来是名目繁多,形式各异,但仔细分析又都有贯穿或渗透 着一种相关或相似的理念或取向,就是试图发挥和发掘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理解当代人 类实践。尽管这里不乏误解和曲解,但也不无积极探索,尤其是从某些特殊视角对于马 克思实践思想的阐发和对当代人类实践的反思。过去我们要么不加分析地将西方马克思 主义当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滥用而一概加以排斥和否定,要么不加批判地搬过来 加以宣传,而缺乏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近年来,我国学界在对待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态度上有所调整和端正,但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批判性吸收则还 需要一个过程,有待更大的努力。其四,从与人的本性的本质联系方面来理解和研究实 践还非常不够,因此对于实践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的基础和超越作用方面缺乏足够的理 论阐发。实践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问题内在相关,对实践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离不开对 于人性的深度理解,反之亦然。近年来有学者积极从实践论角度开展人的生存问题和生 存哲学研究[6],或从实践论角度研究交往问题和交往实践理论,研究文化问题和文化 哲学,提供了一些非常积极的研究思路和理解方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要在这个 方面真正有所成就,也还需要一个过程。其五,对于当代人类实践的本质和特点缺乏足 够充分和深入的哲学关注,因此难以准确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实践基础。依 托于当代大科学和大技术,当代人类实践无论是其方式、范围、过程还是效应等都处于 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与转型时期,这既为新的实践观念的建立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也提 供了现实的材料。其六,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 实践哲学,建构一个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实践哲学研究体系,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体系建构、内容更新和形态变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