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 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中既有关于译名的争论,也有关于本体论 自身的争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 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哲学中本体论 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 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 和生存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人是生活于世界中的人,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人的 生存依赖世界,人必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不同于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学说不能 无视这个最根本的事实。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把握是实证科学,而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 界的总体性把握是哲学。世界如何(它的本质和状态)?属于本体论问题;世界如何认识( 认识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属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意义(应该如何)?属于价值论问 题;如此等等。任何一个够得上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客观实 在性问题相关联。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但 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 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世界是惟一的,但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学说却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理论 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论和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 学、唯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但我们不能反对本体论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 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尽管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本 体论学说都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基石,主张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它的核心始终离不 开人类面对的世界即存在,问题只是它以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对存在进行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构造哲学体系,也不是寻找所谓安身立命的 依据,而是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不同于以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 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客观基础,都是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理解为依 据的。离开世界本身争论世界观问题,以及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无异于民间笑话中瞎 子争匾,自说自话。 本体论问题并不单纯局限于世界的本性问题,它关系到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 域中的种种问题。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活动必须有对象,而对实践的看法取 决于对实践对象的看法。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实践观念,虽然都强调实践但并不 改变它的唯心主义本性,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二元论的。认识是对 象化的知识,它必须有对象才可能有认识。因而认识论的性质取决于本体论的性质;唯 理论与经验论都各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这并不取决于理性与经验自身,而是取 决于它的本体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哲学必须从天上降到地上,反对德国的思辨哲 学;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或者象他们所说的实际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优先 地位为前提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经济生活、政治 生活与思想生活在内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它既有主客体关系又有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 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就内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的关系。否则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能进行。如果把生活世界只看作主体际世界、主体的 经验世界、语言世界,这种生活世界的转向与把哲学归结为追求现象背后的理念和绝对 观念的思辨哲学相比,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很难说是哲学的根本转折。因为当主体性和 主体际关系失去一般唯物主义本体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时,双脚仍然跨不出唯 心主义的领域。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现代哲学的种种转向,如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 、方法论转向、价值论转向、实践论转向、人学转向等等,实际上是哲学研究重点和主 题的变化,它不可能绕开世界的客观性问题。我们可以毫无例外地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看 到哲学性质的分歧。 从哲学发展看,本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古代与现代都各有特 点。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本体论表现为对宇宙起源和世界物质构成统一性的追求。这表 现为哲学童年时期的宗教与神话在哲学问题的继续。创世说、起源说,是任何民族的神 话中都存在的原始人对自身起源的追问,也是宗教创世说所提的世界起源问题。不同的 是,当人类不是以幻想的神话方式也不是以上帝创世说的方式,而是以理性思维的方式 解答这个问题,它就变为一个哲学问题。在古希腊,由于自然科学与哲学是浑然一体的 ,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而古希腊的本体论对问题的回答既是哲学的又具有自 然科学的色彩。在西方,当实证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从宗教与神话怀抱中挣脱 出来,哲学对本体论的提问,就摆脱了起源说和创世说的方式,变为纯哲学的问题,变 为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在人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来思考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问题 。它的提问不是世界的起源和物质构成的问题,而是存在与人的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 和思维这两者都是现实的,思维就是人的思维,而存在就是人所面对的世界。这个第一 性和第二性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真实的客观的世界还是在它背后还 有一个决定和产生现实世界的世界。这个产生现存世界的存在物,无论称之为理念、绝 对观念或是主体的感觉、观念都是一样的。因为依赖观念的世界,当然是非客观的世界 ,它只是观念的变形和投影。 本体论是任何哲学都不能摆脱的问题,它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是哲学不同于非哲 学的一个本质性规定。中国传统哲学中同样有本体论理论。这突出地表现为道家关于道 和儒家关于心性的学说。当然,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哲学和伦理哲学为主导特色,因此 道家的道变为德,而儒家的发明本心往往转变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因而中国哲学的 本体论学说没有西方哲学那样浓重的纯逻辑的范畴体系色彩。但是,不能认为中国哲学 没有本体论学说。当然,哲学家并不一定以本体论为重点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 是多种多样的,更不用说在不同时代哲学会面对不同的问题。有认识论问题、语言问题 、非理性问题、欲望问题、意志问题、人的问题,以至当今的文化哲学、环境哲学、伦 理哲学、生态哲学、经济哲学,可以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哲学。哲学会出现在任何 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的地方。但是无论哲学如何多样,只要是哲学,是哲学的思考方式 ,它就有一个本体论的前提。这个前提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这种本体论前 提决定它的整个哲学的性质和方向。有个哲学家说过:“每一种认知论——即使它本身 意识不到或不怎么愿意——也必然是一种本体论(这种理论一方面探究实体是什么,一 方面探究对实体所作的思维是什么,然后把两者作一比较)。由于有这种关系,有时思 维被视为根源于实体——这是实在论的观点,有时实体的结构被认为导源于思维的作用 ——这是唯心论的观点。不管怎样,这种关系是不能置之不理的。”(注:《什么是哲 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