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8;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2)03-0005-0 8 人学对人不但要进行静态的横断面的解剖,而且要进行动态的纵剖面的研究,也就是 考察其发展。各种人的科学应提供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细节,人学则应提供作为整体的 人的发展,即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简称人的发展。本文试图对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作 一次简略的描述。 人的发展包含两种发展,一是个体的发展,一是作为类的人的发展。但不管哪一种发 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类人猿演化为人不是单个的猿演化为人,而是猿的社会演 化为人的社会。人的社会诚然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但历史上 并不是先有个人,然后再由个人组成社会。个人始终是在社会中出生、发育、成长和发 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前提。因此,我们首先简略论述一下人类社会 的发展。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怎样认识这种变 化和发展呢?可以从多方面去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强调从生产方 式的发展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与生产力从采集、 渔猎、农业、牧业、手工业到工业生产相适应,社会形态经历了从部落所有制(即原始 社会)、古代公社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奴隶制或包含奴隶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 所有制到共产主义所有制。此外还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精神文化(包括上层建筑)的发展 。他们后来基本上坚持了这种发展观,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所变化。这种发展观的大部 分内容已为国际理论界所认可,只是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人们不但认可生产力的 发展,而且根据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指出工业生产本身有了巨大的发展,还出现了 一些崭新的产业,如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甚至认为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 到来。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社会主义制等所有制的区别也已得 到普遍的认可,争论在于共产主义远景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制许多人认为是暂时的 ,终将失败,资本主义是永恒的;还在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许多人认为没有普遍 性。至于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和精神文化,其发展是十分显著的,其发展与经济生活的 密切关系也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人们的理解中的分歧就更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 展的这种理论可以称为五形态论,是马克思根据西方社会历史作出的概括。中国的历史 有中国的特点,但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与西方是一致的;五种所有制在发展过程中与西方 颇多差异,如奴隶制与封建制的界限不明显,资本主义制没有成为充分展现的社会形态 ,较早地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但这五种所有制在中国都先后存在过;政治制度与 精神文化也是中国的生产方式的一种反映,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或者说社会的发展包含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 社会的发展是可以区分的,然而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五形态论完全着眼于社会的发展 ,那么,马克思的三形态论则是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论述的。三形态论是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提出来的,这段话是:“人的依赖 关系(起初是完全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 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 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 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 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 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 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1]1859年1月马克思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又重申了五形态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显然,在马克思那里,五 形态论和三形态论是一致的,马克思不过是把五形态中的前三形态合为一个形态,即前 资本主义(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把它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列,形 成三形态,但五形态也可作另外两种合并:一种是把中间三形态合并为一形态,即阶级 社会;一种是把前四形态合并为一形态,即“必然性王国”,而与之相区别的是“自由 王国”,即共产主义。这样看来,五形态论也好,三形态论也好,实质上差别不大,只 是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对社会发展的分期有所不同。问题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两个:一 个是是否承认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前景,一个是这些分期法如何运用于中国。第一个问 题后面谈,这里谈谈第二个问题。 五形态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界限问题 ,一个是缺乏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里不谈历史问题。只谈中国资本主义问题。 中国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就已经有了现代资本主义因素,但现代资本主义在中国还没 有形成一种社会形态就出现了社会主义因素,甚至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中 国社会的发展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社会的这种发展固然有着人的主观原因,但决 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单凭主观的愿望和坚强的意志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和国内外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赞成也好,反对也好,中国社会只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实现它的现代化。这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提出的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所指引的道路。20多年来,这条道路经历了无数的 曲折与坎坷,日益具体,日益成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天 它正在乘胜前进,取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与赞扬。中国社会的发展曾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 训,与苏联社会发展的模式比较近似,但苏联的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发展发生180度 的逆转,而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改革的成功而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这样,中国以及其他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就成了预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样板。由于中国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既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在体制上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即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因而中国究竟向何处去成了世界性的重大问题。改革虽然限于体制,而不是基 本制度的改变,但也不能不允许国内外私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于是一种势力就力图使 私有制无限度地发展下去,并借以取代公有制,而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者则主张坚持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建设充分发展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国的前景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问题,只能等待实践来 解决。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也是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的,中国社会通过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现代化是完全可能 的,究竟能否实现,那就要看人的主观努力了。总之,中国社会跨越充分发展的资本主 义阶段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