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我们对社 会变革的兴趣根源必然是马克思。”(注: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 984年版,第65页。)或许世界发展到今天,人们才愈来愈感到马克思恩格斯留给我们的 唯物史观的丰富内容中,其方法论是多么重要。人们的视线逐渐地从细节的词句和概念 回到那理论所依附的思维脚手架上来,从而把它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构件。关于内容和 方法哪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直接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生命力,涉及到社会主义 改革实践的成败等问题。 一 当前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的把握有三种观点极易造成混乱。 其一,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理解为一种面向过去的历史哲学,从而抽去了唯物史观 具有面向未来的实践变革特征。 在国内,一些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解释为传统历史学的“历史”含义。有 人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历史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包含 着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体现历史科学领域的一般世界观内容,一部分是同历史科学联 系着的科学的内容。”(注:参见《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3期。)其实,这种解释有 着历史的渊源。早在恩格斯刚刚逝世之际,意大利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拉布里奥拉 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曾认为:“唯物史观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试图借助一定 的方式用思维来再现经历过若干世纪的社会生活的起源和复杂化。”(注:拉布里奥拉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第54页。)不可否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离不开包括传 统历史学在内的各门具体学科所提供的知识和智慧,特别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直接 继承于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种种合理思想,他的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唯物史观的新贡 献,与摩尔根、梅恩、拉柏克、菲尔柯瓦列夫斯基等历史学家的理论是分不开的,可是 ,我们不能由此而推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哲学的历史学,是历史事件、历史知识的哲 学再现。如果这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将失去现实发展的丰富源泉和指导现实实践变革 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至多是历史事件的考证,是以往历史知识的辉煌总结。这种面向 过去、面向历史的知识体系,不能不让人们想起恩格斯晚年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试图建 构囊括过去一切知识的永恒真理体系的批判。按照这种逻辑,历史唯物主义只会成为, 要么是历史博物馆的“古董”,只具有陈列价值,无实践变革价值,要么作为不可更改 的绝对真理体系来摹仿;作为语词学意义上的经典来训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便成为“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关系。显然,这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相违背的。 恩格斯曾说过,“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过程的观点。”(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9页。)所谓“历史过程”,不是历史的过去,而是 指纳入人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序列,它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个实践环节。黑格尔在 《自然哲学》中曾就哲学的“过程”含义与时间序列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说明:“凡不存 在于时间中的东西,都是没有过程的东西。”(注:黑格尔:《自然哲学》,第50、54 页。)时间维度是外在变易本身,它包括向无过渡的存在和向存在的过渡的无。它们的 区别直接消失在作为此刻的现实之中。现在既排斥过去和将来,同时又把两者结合于一 身而成为连续的环节,即构成一个时间的过程序列。“过去”,存在意味着开端的基础 ,过去确实曾经作为世界历史或自然事件存在过,但是,在它存在时就已经包含了非存 在的因素了。“将来”,非存在意味着最初的规定,它最终成为存在的规定性。他说: “现在之所以存在,仅仅是由于过去已不存在;反过来说,此刻的存在具有不存在的规 定性,而且其存在的非存在就是将来;现在是这种否定的统一。”(注:黑格尔:《自 然哲学》,第50、54页。)因此,“现在,只有当它和过去与将来相联系才有意义。” 黑格尔的观点揭示了哲学“过程”范畴的时间本质:现在是过去的结果,并孕育着将来 ,任何割裂时间序列中的某一个环节都是对“发展过程”的否定,同时也是对时间自身 的否定。 同理,唯物史观既然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说,它应当有着完整的时间流向: 过去——现在——将来。这是因为“解释历史——批判现实——预见未来”是马克思完 整的社会历史观的逻辑通道,反映了历史认识的上升运动,割裂其中任何部分都会直接 影响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解释历史,是科学历史观的前提。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不同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历史变革的预见,不是从批判现实存在的概念中抽引出来,而是以 历史分析为依据。在他看来,研究社会发展离不开对过去历史现象的感性杂多的逻辑整 理和提升。哲学家同历史学家一样,都同已逝的历史事件发生联系,然而又同历史学家 相区别,它不以反映历史事件的全部个性和具体性为目的,而首先在于尽可能完全和准 确的研究事变链条中最本质的必要环节,探索事件存在的规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 宁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 ,(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注:《列宁全集》第35卷,第238页。)批判现实,是科学历史观的内在要求。历史只有 与现实相联系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现实只有与历史相关联,才能达到存在的自觉。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土地所有制的历史考察,不是作为历史学 家的历史考证的需要,而是出于对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现实的批判,意 指对当下的存在进行理性反思,它不满足于不加思考地,纯粹循规蹈矩地去接受那些既 定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本着科学的态度对现实存在进行辩证否定性的思考,以便易 于见到事物之间的否定、推移、转化的辩证实质,从而克服历史认识的表象性、片面性 。霍克海默尔指出:“哲学批判现存的东西的主要目的,正是防止人们忘却社会的现有 组织所给予人们的那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哲学所坚持的原则是,人们的行为和目的 不应当是盲目的必然性的产物。”(注:霍克海默尔:《论哲学的社会功能》,参见《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第126页。)预见未来,是科学历史观的认识归宿。解释历 史,批判现实,最终是要科学地预见未来,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实现实践变革的价值奠 定理论基础。列宁明确地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要解释过去,而且要大胆预察未来, 并敢于从事实际活动以实现未来。”“共产主义者应特别注意的是明天的任务,而不是 昨天的任务。”(注:《列宁全集》第27卷;第21卷,第52页。)应当指出,历史认识论 的多种功能唯有预见功能有着内在联系,反映了历史认识的上升运动,即从记录外部的 、直观的现象开始,到深入研究对象的内部实质,认识规律,最后到研究历史发展的前 景和趋势,提出实践变革的超前目标。历史认识论的描述功能反映了对社会发展形成科 学认识的最初、起码的程序,其使命首先在于为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科学认识的重 要功能——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奠定基础。历史认识论的解释功能同预见功能有着直接 的关系。因为认识规律是预见的基础,而这些规律的作用决定了社会现象的总体面貌, 它们所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以及它们的未来,可以说,描述功能、解释功能是预见功能 的前提和条件;预见功能则是它们两者内在价值的观念实现。它体现了历史主、客体在 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目的性方面的统一。主体预见未来的目的,主要是自觉促进历史由现 实向未来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