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02)02-0038-04 一、“知识价值”研究的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意识到知识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因而对知识的价值的 重视必然为人们所普遍认同,于是,对知识价值的研究日益升温。然而,就当前国内对 知识价值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一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直接切 入,另一个是从哲学的角度宏观把握。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谈论知识价值,主要谈论的是知识的经济价值,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而也是极为普遍的。如有的学者认为:知识经济的前提是知识的商品化,甚至资本 化。知识作为商品必须经过知识的应用即知识的消费才能实现其价值。市场供求关系的 变化对知识的价值从虚拟形态向现实转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也有的人主张:价值既然 是商品的属性,那么只有商品化的知识才具有价值。因此,知识价值就是指诸如高科技 产品、知识专利等商品化的知识或知识商品的价值。[1](P195) 有的学者则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把知识价值的特点概括为:由知识更新、创新所致的 知识价值的非连续的时效性;由知识的溢散效应而致的知识价值的不完全效用递增效应 ;以及由新旧技术不可逆的技术替代性这三个方面。[2](P162-163)也有的学者在劳动 价值论的基础上主张:知识的价值只能是知识生产过程中凝结在知识产品中的人类劳动 ,并根据知识价值在知识产品运动中存在的形式,把知识价值的形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 种。所谓知识价值的静态是指知识产品被生产出来还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时的价值构成表 现;所谓知识价值的动态是指知识产品在流通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国内学界对知识价值 的描述主要在其静态方面,而对其动态的价值少有人考察。[3](P60)(P64) 与经济学的角度相比,目前国内学界在知识经济范围内对知识价值的哲学把握尚不多 见,或许是宏观的把握更需要时间的缘故,但无论如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就当 前从哲学角度的把握来看,主要有两种研究倾向:一种是就知识本身之价值状态的研究 ,如有的人认为,哲学应对知识价值的本质属性、类型、构成及评价等给予认识。知识 价值中的知识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积极成果,是真理(合规律性)和价值(合目的性)的统一 ,其中价值成分是以真理成分为根源的。知识价值的特点在于:(1)真理性和价值性的 统一是知识价值的本质属性;(2)就知识总体说,知识价值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具有无 限性;(3)就知识单元说,知识价值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具有创新性;(4)就知识单元与 总体的统一说,知识价值具有一体性。对知识价值的评价标准有三个:真理性和价值性 的统一是根本标准;知识总体价值的无限性和单元价值的创新性是评价的“硬标准”; 知识的一体化程度是评价的“软标准”。[4] 也有的人从哲学价值论的主客体关系出发,认为知识价值的基本内涵是:知识价值活 动作为一个实际动态过程,由知识价值模型、知识价值关系、知识价值认定、知识价值 效应和知识价值目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它具有不灭性、时效性、多维性(由人对客体的 多种需要引起的)、独特性(由每个人对客体的单一需要引起的)和目的性等特性。依据 人的需要,知识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综合价值(物质——精神综合价值)三 种。[5](P202) 另一种是研究由知识价值所引起的其他领域或观念上的变化,如有人从知识经济对哲 学价值领域所引起的革命来说明知识价值所受到的影响与作用,认为:(1)知识经济为 人的充分、全面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基础。因为在知识经济阶段,网络技术将使个人的社 会关系获得极大的丰富,也使人们能够对社会关系实现共同控制;(2)知识经济为实现 文化价值中心从权本位与钱本位向崇尚人的能力这一价值中心的转移提供了基础;(3) 知识经济对哲学价值观的改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改变主要就是从对自然界的野蛮开 发到合理高效利用、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到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的转变。也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核心的价值观,突出知识对经济的意义 ,财富的计算以知识的含量为基准,取得知识并实现知识价值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知识 价值观对人们行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规定人们行为的基本趋向和行为方式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和产业结构变化。[6]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 由知识的价值的巨大冲击作用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革命。 二、对研究现状的哲学反思 从经济学角度来对知识价值的研究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但这是有限的。若以为这就 是知识价值的全部则肯定是片面的,因为此处的价值是经济效用价值,此处的知识是一 种经济知识,它们都只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尽管是最主要的和最直 接的方面。但是,倘若知识价值就是指知识的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换言之,只有可交 换的知识才有价值,不可交换的知识就没有价值,如此继续推断下去,则那些不能实现 交换的知识甚至可能就不是知识了。这显然是不对的。而这种思维方式显然与把知识经 济理解为“经济知识”,并从纯经济意义上来把握作为一个“时代”的知识经济之全球 化浪潮有关。同时,我们必须指出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所在,即以偏概全地用经济关 系替代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使经济因素成为唯一的社会决定因素。这恰恰与马克 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之剖析的宗旨及其思路相背离,马克思的研究和思路被恩格 斯经典地表述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 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从而使得最难 的问题变的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现在也能理解了。”[1](P44)也就是 说,马克思是从微观的经济关系入手以期达到宏观的社会关系把握,实现他对整个资本 主义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