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74(2002)02-0151-07 纵观整个20世纪的哲学,文化问题始终是继语言问题之后的最为热门的话题。美国文 化人类学家怀特曾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将被证明不是关于人的研究,而是关于 文化的研究”[1](第145页)。文化哲学是以人类文化作为全部哲学反思的对象,它超越 了思辨哲学对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执着,企图站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上去审视当代人类 的各种文化矛盾,而文化的本体问题、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文明与冲突问题、大众文 化及其批判问题、人的问题,便成为当代文化哲学最主要的理论焦点。 一、文化本体问题 什么是文化?这是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文化哲学的开创者之一,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 家赫尔德,在他的《人类历史哲学概要》中给文化定位过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文化是 一种社会生活模式,它的概念是个统一的、同质的概念,无论作为整体还是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人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为“这一”文化无可置疑的组成部分;其二,文化总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华;其三,文化有明确的边界,文化作 为一个区域的文化,它总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可以说,这三个特征迄今一直 被认为是关于文化理论的权威定论。 英国著名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他的《文化的起源》中,对文化提出了著 名的定义。他将文化规定为文明,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 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文化概念,文化成 为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恩泽广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英国文学批评家马休·阿诺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中认为,文化 就是求知的完美,是怎样来获知这个世界上同我们有关的最好的思想,文化因此有一种 激情,一种追求甜美和光明的激情。克洛依伯和克勒克荷恩从历史角度去规定文化,认 为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过去遗产的全部积累,“文化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从总体上看 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积累:图书、绘画、建筑以及诸如此类,调节我们环境的人文和物 理知识、语言、习俗、礼仪系统、伦理、宗教和道德,这都是通过一代代人建立起来的 ”[2](第83页)。 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布莱斯蒂德将文化规为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等,“文 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 的价值系统。一个特定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 识和教育”[3](第6页)。 当代美国著名学者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勒克荷恩1963年出版的《文化 :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对百余种不同的文化定义逐一进行解析,进行归类,得出9种 基本文化概念:它们分别是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 社会学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的。这九种定义中,最根本的是哲学的定义。 总之,当代文化哲学企图从几百种文化定义和各种文化理论的研究中去揭示文化的本 质规定性。只有在文化本体理论建立起来之后,文化哲学才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否则文 化哲学便无根基。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 20世纪作为社会转型的世纪,在这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社会如何迈向现代社会,在理 论形态上便产生了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一直是19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的文化矛盾。在中国的晚 清时期,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日本,则提出“日本的精神, 西方的技术”。在19世纪30年代的埃及,穆罕默德·阿布杜和其他改良者进行了新的尝 试来协调伊斯兰和现代性等,都是企图调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开展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以梁漱溟开其 端,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贺麟承其绪,包括方东美、张君励、钱穆等人在内的, 形成了现代新儒学派的文化哲学体系和阵营,又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或传统派。他们主 张复兴民族文化,“掘发其固有宝藏,涵养其自尊自信之毅力”(熊十力);并认为“民 族文化的复兴,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分,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贺麟)。从梁漱溟提 倡“新孔学”,张君励提倡“玄学”即“新宋学”,到20世纪30—40年代,熊十力完成 “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冯友兰建立“新理学”的哲学体系,贺麟建立的“新心学” 的哲学体系,现代新儒学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道德形而上学的精神方向,在理 论上基本成熟,力图创造一种民族本位的、融纳现代民主科学的中西合璧的新哲学、新 文化,现代新儒家试图通过发动一场传统儒家文化的复兴运动,来使中华民族摆脱近代 以来所遭遇的文化危机,他们以弘扬儒家的内圣之学为主导,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历史意识、道德意识、宗教意识和文化反思意识[4](第25页)。 而以胡适、陈序经、傅斯年、蔡元培、丁文江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西化派(又称反传 统派、文化激进主义)的文化哲学,在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上,则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 批判和否定,他们呼唤人的个性解放、独立人格、精神自由,追求民主政治和科学的发 展,积极吸收现代西方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再植意识和工具 理性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自由主义的西化派以其特有的方式刺激和催化了中国现代 文化哲学其他派别的产生和发展,也促进和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以陈独秀、李 大钊等人为之开路,中经瞿秋白、鲁迅、郭沫若、侯外庐、张岱年等人积极开拓,继而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形成的唯物史观派的文化哲学,他们运用马克 思主义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问题,而且把这一问题放在“中国向何处去”这一 时代大课题的背景上来回答,提出了用西方最优秀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 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用辩证唯物史观去研究 中西文化和哲学,并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一百多年来 ,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4](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