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论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0610 刘景泉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广东 广州 510610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对理论创新的内涵与特点、理论创新的意义与作用、理论创新的机制与方法进行 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与阐述,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见解和论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3-0017-04

      理论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是推动社会 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巨大发展的重要动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 平同志,都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就我国五四运动以来 而言,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江泽民倡导的“三个代表”的理论,都是理论创新的范例。思想认识的发展,要求我 们深入研究如下的主要问题:理论创新的涵义和特征;理论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理论创 新的机制和途径。本文拟结合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思维逻辑的发展史就上述问题进行 初步的探讨。

      一

      简言之,理论创新就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突破性 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 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①(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16页。)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理论创新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征:

      一是突破性。凡是理论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有所突破,并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思 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突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突破 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等等的局 限性,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 阶级的政策和策略——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这就是他们做了最重要 最新颖的贡献的地方,这就是他们在革命思想史上英明地迈进的一步。”②(注:《列 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58页。)爱因斯坦突破了牛顿把时间、空间 与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绝对的、机械的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认为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去掉了物质运动也就去掉了时间空间,在时空 观方面引起巨大的革命。狭义相对论认为,从对于物体有相对速度V的坐标系中,所测 得的沿速度方向的物体长度L′,总是比与物体相对静止的坐标系中测得的长度L为短, 其公式为:(其中C表示光速);从对于发生事件的地点作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中 所测得的时间Δt′要比相对静止的坐标系中所测得的时间t来得长,其公式为:。在广义相对论中,认为物质和空间、时间,存在着比古典物理学更为复杂和深刻的 联系。在宇宙空间内物质积聚的地方,存在着较强的引力场,时空性质和一定空间区域 内的物质密度及其分布有关。譬如说,经理论证明,在一定点上的引力场越强,则处于 引力场的“钟”走得愈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确立,引起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革命。 正因为马克思、爱因斯坦在不同领域的理论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最近英国广播公司一 项网上调查,评出了千年十大思想家,马克思、爱因斯坦分别光荣地居于第一位和第二 位。

      二是彻底性。凡是理论创新,都具有彻底性、深刻性的特点。“理论只要说服人,就 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③(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页。)理论创新所以具有 彻底性、深刻性,一方面因为它抓住了典型的,具有根本性的事物和现象,而不是枝微 节末的东西;另方面,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停留在浮光 掠影的层面上。

      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以往的历史观,都是以精神为 本原,以帝王将相为历史创造者的唯心史观,马克思却发现了历史是生产发展史,人民 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规律 ,从而彻底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唯心主义从最后一个避难所(社会历 史领域)彻底地驱除出去。庸俗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生产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产 生工资。这种所谓“三位一体”公式,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劳动者受剥削 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详细剖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劳动者的 剩余劳动,剥削者的利润、地租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劳动者的工资只是劳动 力的价格,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劳动力价值,而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却被剥削者剥削 去了,无产阶级要解放就必须“剥夺剥夺者”,“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 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2,26、23页。)恩格斯认为:“正像达尔文发现 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⑤(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4页。)中外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 思两大发现的彻底性、深刻性,直至今天仍然保持它的生命力。有人认为,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忽视了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在现代高科技条件 下,科学技术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因而“劳动价值说”和“剩余价值论”过时了。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马克思早已指出,劳动力是智力和体力的总和,科学 技术是生产力,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包括智力劳动者在内。马克思还特别清楚地 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 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⑥(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7页。)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地、 彻底地揭开了生产力、剩余价值与智力劳动的关系,有些人随意地、想当然地否认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恐怕是没有读过或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资本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