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2)01-0001-05 在这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1世纪”为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与会学者就这个共同 关心的重大主题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由于时间原因,这些探讨也许还不能说是十分全 面的,各种意见的相互交流也不能说十分充分。但即便如此,至少也应该说是视野开阔 的,是相当深入和富有启发性的。我们涉及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都十分广泛、十分复 杂,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形成结论性的意见。多数问题需要今后继续进行探讨和交流, 并留待实践和历史作出启示和回答。对于一次学术会议说来,最重要的当然不是得出结 论,而是得到启发。根据大家的思考和交流,这里简要归纳以下几个问题和几点认识, 作为这次会议的一种反映,为今后的探讨和交流提供参考。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可以预见的历史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和它的哲学是否仍然有强大的 生命力?我们从两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肯定性回答。 一方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很多论者通过分析指出,当代世界面临 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问题,还是伴随 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其他重大问题等,都证明由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规 律并没有消失,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所采用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并没有过时。可以相 信,人类今后的发展,还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启示,还需要发扬它的批判精神所特 有的智慧和勇气。 另一方面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潜力看,很多学者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 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现成概念、结论和公式所构成的狭隘、封闭、僵化体系,而是一个 与时代共同前进,富有自我更新生长活力的、开放的思想洪流。很多学者的论文表现出 来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观点和方法,本身就是对这一精神活力的证明。 比如,有位学者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非常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他指出:看社会主义是 否有生命力,是否是历史的必然,不仅要看广大人民的要求,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 就,更要看资本主义世界的客观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不可逆转的动向,如 所有制方面种种超越私有制、走向“社会所有制”的因素,分配方面限制资本家控制权 和逐渐消除继承制的措施等,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冲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造 成通向社会主义的种种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当年也正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看到社会 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基本观察在今天得到了更多的证明。 再比如,关于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分析,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我们还 为此举行了专门的论坛。大家从各方面研究时指出,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曾首先提出: 人类彻底解放的进程,走向“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社会的发展进程,必然 与“人的历史成为世界史”的进程相联系,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他们也深刻地 分析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一进程所必然具有的历史局限性。这些论述远比时下炒作的 许多说法更深刻、更全面、更有力,值得深入发掘。探讨“全球化”问题时,我们正应 该想到马克思主义,正需要继承它的智慧和勇气,而不是相反。 当然我们也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比如认为马克思主义 已经“终结”云云,这并不奇怪。这里除了人们必定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和主观愿望以外 ,也同人们所观察和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有关。针对不同的“所指”,当 然会有不同的描述和判断。比如至今还有人固执地认为,在理论上只有原苏联教科书的 体系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宗”,在实践上只有原来的计划经济及其配套的政治模 式才是“正宗的社会主义”,除此以外则不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等。对于以这 种眼光看问题的人说来,要想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正在焕发更大的生机,当然 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最终能够真正说明或回答问题的,并不是任何人的看法,只能是马 克思主义自身的实践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理论生命力的主要表现,并不仅仅 在于有坚定的信念和雄辩的才华去说明它,而在于始终能够通过自己强有力的成果和实 践去“显示”它,并确信历史将会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态 说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所关心的往往是究竟哪一种或什么样的理论形式, 能够更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原则?比如,是“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还是“批判主义”、“科学主义”、“人道主义 ”、“否定的辩证法”、“异化—复归”理论……等等?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情况,尤其是在超越了苏联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哲学教科书体系”以 后,这种情况更加突出了。 我们在现实的历史观察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思潮,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 就一直存在着所谓“一源多流”的情况,即同是起源于、根据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却表现出东西方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同方式阐述、以不同方式应用和发展的多种走 向和具体风格。总体上应该说,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各时期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的 产物。其中固然有得失成败之分,但实践形态的多样化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在理解实践 形态多样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理解理论形态的多样化。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特点之一, 就是使我们大家进一步共同体验了这种理论上的多样化。已往的经验教训表明,如果不 了解或不承认这种“一源多流”的情况,不理解、不尊重各国人民群众和马克思主义者 从自己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的权力和责任,一味地强调唯有自己的理解才是正宗的真理 ,唯有自己的模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模式,从而武断专横,强加予人,一意孤行,这种狭 隘僵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仅干扰了各国人民独立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也降低了学习 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水准,不仅危害了实践,也危害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