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可以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把马克思的学说分述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然而,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 说,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个学说既表达了人类解放的旨趣,即对人 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表达了人类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 程的揭示;也表达了人类解放的尺度,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观照人类全部历 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的统一,来理解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解放的旨趣:理想之维的承诺 把人类奋斗的最高理想定位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即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首先是意味着马克思对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的承 诺——把人从一切“非人”的或“异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的价值理想的承诺。 在发表于1844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把自己对人类解 放的价值理想的承诺作出这样的表述:“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 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 、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 社1972年版,第9、2页。)。“推翻”使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 被蔑视”的“一切关系”,这是马克思创建自己的全部学说的真正的出发点,也就是马 克思的全部学说所承诺的最高的价值理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类解放。正是 从自己所承诺的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出发,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而把 “对宗教的批判”视为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从而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 尘世的批判”,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 对政治的批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 。)。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直接针对的是人被“异化”、被“物化”的现实。马 克思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 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为对象的劳动,是劳动的 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以之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 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 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51、51、52、52、50、50—51页。)。正是这种“异化劳动 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从而把人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造成了“人从人那里的异化”(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51、51、52、52、50、50—51页。);而“当人与自 己本身相对立的时候,那么其他人也与他相对立”(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51、51、52、52、50、50—51页。 );因此,“人从他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从其他人异化出去, 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从人的本质异化出去”(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51、51、52、52、50、50—51页。)。 正是针对人类这种“非人”的或“异化”的存在状态,马克思不仅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定 位为人类解放,而且把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确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以“每个人的 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73页。)。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针对的是人的“非人”的或“异化”的存在状态 ,而用以反观这种存在状态的价值理想,则是奠基于马克思对“人”的理解。 马克思曾经以“生活”与“生存”的区别来标志人与动物的不同的生命活动:“动物 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 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 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注:马克 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51、51、5 2、52、50、50—51页。)。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人的生命活 动就变成了实现人的目的性要求的活动。这表明,人不仅依据“物”的尺度,而且依据 “人”的尺度,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 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事物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 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注: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51、51、52 、52、50、50—51页。)。人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就是按照世界上各种 存在物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按照自己“内在固有的尺度”进行生产,则是按照 “人”的“需要”、“欲望”、“目的”进行生产,把人的生命活动变成实现自身发展 的“生活活动”。这表明,人类的“生活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性根源。正是从 人的“生活活动”的内在要求去观照人被“非人化”或“异化”的现实,马克思以人的 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从而构成自己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二、解放的历程:现实道路的探索 对于马克思所承诺和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人们的评价历来是迥然不同 的。宾克莱的《理想的冲突》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其中提 出:“马克思对于我们今天的吸引力乃是一个道德的预言”,“作为我们选择世界观时 的一位有影响的预言家的马克思永世长存,而作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必然道路的预言家的 马克思则已经降到只能引起历史兴趣的被人遗忘的地步”(注:宾克莱:《理想的冲 突》,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6页。) 以宾克莱为代表,承认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道德的号召力”,而否 认马克思所揭示的实现这一价值理想的“历史必然道路”,这不仅仅是一种由来已久的 学术思潮(如波普对历史决定论的诘难),而且形成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因此,在 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中,有必要更多地思考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现实道 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