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网络、虚拟:当代哲学走出贫困的出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迟维东(1949—),男,烟台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烟台师范学院政法系,山东 烟台 264025

原文出处: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内容提要:

人类要发展必须学会生存。正值PC时代至网络时代转换期的我们,不仅要从“物质” 出发来说明“实践”,更应从实践出发来解释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的解释功能 当然可以体现在用其“人本性”合理阐释当代经济现象,直面飞速发展的网络、虚拟。 作为一种数字化存在的网络、虚拟,只不过是事物现实性与可能性、宏观与微观的互动 显现。网络未必具有现实性,却是一种真实存在形式。虚拟也不是虚幻和真“无”,而 是借助现代科技的现实创造。只要我们把哲学理论寓于网络、虚拟的探讨之中,就会告 别“贫困”,迎来当代哲学的春天。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2)02-0006-04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

      哲学体系往往以哲学家个人的名字命名,然而它并非哲学家个人的专利,而是体现时 代精神的,是整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 精神的精华”。法国启蒙哲学明快泼辣的个性,德国古典哲学艰涩隐晦的特征,离开它 们各自的时代就无法解释。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哲学体系的出现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 切相关,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那天起就不同于以往其它流派的 哲学:一方面,它使哲学的主题、职能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向;一方面它作为无 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世界性。尽管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故乡,但马克思主 义哲学并非专属德国,而是一种“世界的哲学”。马克思曾经预言:必然会出现这样的 时代,“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 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1]。各民族、各国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使世界出现“一体化”的历史,可向前追溯到19世纪。马克思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 这一历史趋势,他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并明确 指出,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 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 态”[2]。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所以它“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 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3],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成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与当时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列 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等等。

      以上论及是基于哲学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而哲学(不管是那一种哲学)对现实的解 释功能历来是其存在合理性的基础。如果一种哲学不能解释现实,不能说明时代的经济 、政治现象,那么这种哲学就会被人们认为无用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对于马克思主义哲 学来说,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以至捍卫政权时期发挥了莫大的作用。而在现阶段 ,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使中国涌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滚滚洪流,似乎马克思主义 哲学一时失去了灵气而遭到冷遇。不是么?搞哲学的在我们国家不受重视,高校哲学专 业招生困难,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分不出去,在新形式下出现了空前的“哲学贫困”。难 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的过时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并没过时,只 是我们的研究者们的观念相对滞后罢了。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现代,我们队伍中多数 人还只是将哲学的运用停留在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的解释功能上,从而导致本来是光 芒四射的“工具理性”(哲学被人称之为“工具理性”)也黯然失色了。其实,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人本性”完全可以解释当代经济现象,也能直面飞速发展的网络、虚拟,从 而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准确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 理论课题。

      二 网络、虚拟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对象

      关于“本体”问题历来是各种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但无论是近代唯物主义还是近代 唯心主义,往往是把“本体”作为一种抽象存在,甚至人也成了一种抽象的存在,从而 失落了人与人的主体性。传统哲学关注宇宙本体,注目上苍的“绝对”或“抽象的物质 ”,却恰恰忘记了对人类世界的关怀;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关注人类世界 ,注目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 革命化”,即以人的发展为坐标来重新“安排周围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 给人自己”[4]。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便使哲学的聚焦点由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 世界,从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

      人类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身智能的提高,发明了电子计算机,使人类的能力发生 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我们已进入了PC时代并开始了网络生存。随着网络的出现,虚 拟现象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面对如此重大的世事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就束手无 策了呢?非也。网络也好虚拟也罢,既然是人的发明创造,那关怀人类世界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就能面对,就能解释与说明。

      网络本身是人类思维的产物,看是无形实有形;虚拟不是虚幻,并非虚无缥渺的真“ 无”。既然如此,网络、虚拟就是研究人类本体和现实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 题中应有之义。当我们关注自然界中的蜘蛛网时,不能见网不见蛛,完全可以由网寻蛛 。不同的蜘蛛所织出的网络是不同的。同样,我们关注现实网络时,不管是人们日常的 网络生存、网络交友,还是网络经济,网络……,都离不开对现实人的分析研究。

      至于对虚拟现象的关注,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注意到了的。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 义哲学重视意识形态,实际上国家意识形态就是一种虚拟现实,它是被设定的一种政治 理想。它不一定真实,也不必要求它一定是真理:关于意识形态的虚拟性,马克思讲过 一句经典的话:“它(意识形态)不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 这时起,意识才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5]国家意 识形态是超越理性的,它是一种政治信仰。它不接受追究,不接受质询,但是它要求每 个公民必须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就像国徽、国旗、国歌一样。因为它是国家权威 、国家统一的象征体系。

      从虚拟的外在表现上说,对于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它在我们以往的生活中早已 存在。譬如,中国戏曲在表现上的程式化就包括表演动作的虚拟化:扬鞭表示骑马,划 浆表示行船,抬轿的动作表示有轿,开关门的动作表示有门等。这种“以虚运实”的写 意表演方式,比完全使用真实道具更具有文化意蕴和艺术品味,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审 美观念中的尚意追求,是中国戏曲文化区别于西方戏剧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