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思基 山东省聊城师范学院哲学所教授 聊城 252059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什么是本体论,哲学能否告别本体论?近、当代哲学或多或少表现了“告别本体论” 的思想倾向,对于这种倾向,是否也需进行必要的反思?本文从对本体论的概念的具体 分析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2)2-0029-04

      哲学上讲的本体论,我以为无外乎三种:一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起源、本质以及关于 存在的本原、本质的理论;一种是关于哲学自身的研究对象、哲学的本质、特点和研究 宗旨的理论;总括以上两个方面,于是又有第三种意义的本体论,即它是寻根究底的一 种追问方式或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哲学理论。对于第一种,当代的哲学已经在告别 、在超越,但并没有完全告别,并没有完全超越。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近当代哲学通 过对哲学自身的不断反思,已经形成观点迥异、日益庞杂的许多哲学理论,而每一哲学 显然又都有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当下已讨论多时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怎样” 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哲学以什么为本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立场、本质、特点、 宗旨、对象、任务和功能之类的问题,是对哲学本身寻根究底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显然无论是哪一种哲学都无法告别、无法超越的。笼统地、简单地讲告别“本体论”, 而不去做具体分析,不对自己的主张先进行认真的反思,恐怕是行不通、讲不明,也很 难令人信服的。

      一

      “告别本体论”的一个最重要的论据是:传统“本体论中的概念不指示任何与经验有 关的对象,如果它毕竟也指示着某种对象的话,那么必是某种设想的对象,如其最高的 ‘是’的概念就用以指上帝。”①“至于本体论的证明,则抽去了一切经验,完全用先 天的纯粹概念的推论,来论证一个最高原因的存在。”②

      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企图仍然沿用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法和前提规定来否证本体 论哲学,海德格尔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他把“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转换成“ 是”何以能够为“是”、“是”是什么的哲学论证。他将这种寻根究底的追问方式或思 维方式最终落脚到思维者(海德格尔称为“本是”、“是者”、认为这是离最高抽象的 存在最近的存在)——人以及人对世界的理解,因为只有人这种“此在”才能追问“在 何以为在”,而人以及人对世界的理解则取决于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生存意义, 即最终落脚到“在场的人”的“居所”或“栖所”。但这种人的存在也是正在呈现的— —途中的人的存在,是经验可感知的对象性客观存在,是最高原因的“人的存在”的呈 现或异化。所以,最高原因的存在就只能被抽象为无客观对象、无具体规定性、毫无内 容、毫无依托的所谓“纯意识”或“纯主观意识形式”。只有这种虚无的意识是本来就 存在、先天就存在的,是不断呈现人和世界的各种具体规定性而本身却是超验的、只可 思可悟、可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最根本的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最高抽象的存在。这种无 规定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就是作为“天道”的“是”,它是各种事物具有“是其所是 ”之意义的能动的规定者和创造者。并且因为它是超验的,对它的思和悟也只能是无立 场、无目的、无内容、毫无指向性的思和悟。在海德格尔看来,原来人的存在的本质也 就是作为“天道”的“是”,人的存在就是“是”,它完全根基于“天道自然”,根基 于不生不灭的“灵魂”,是“是”先验地所思、所是的结果。海德格尔认为,“天道” 既无产生,当然也无灭亡,并且不是只在人的存在中才有,而是一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的永恒的、自在自足、自我决定的、自我呈现又自我遮蔽的、无限的最为根本的在。现 实生活世界、客观世界各种具体存在的不断涌现和演变,都是“天道”的自我呈现和澄 明。这种自我呈现和澄明因为始终伴随着“天道的自我遮蔽”,所以有着不断涌现的无 限多样性。而“天道”之思,“灵魂”之思,也就是人面向生活世界,透过“天道”的 呈现和澄明,用先验的灵魂或思想在内心深处去领悟“天道之道”的自然法则和未来的 多种可能性。哲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思想反思来引导人们实现对人的现实存在的超 越,寻求更佳的可能性存在。海德格尔及他的后继者们自以为这样便可通过抽象思辨自 身的逻辑推理而消解和驳倒传统的本体论哲学。但实际上海德格尔作为决定一切事物“ 是其所是”的“天道”——“是”本身不就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本体或“能动的主体” ?不过这种“主体”海德格尔一会儿把它说成人的本质,一会儿又把它说成一切事物的 本原或本体,但这种先验的、永恒的、一直在规定着世界的主体显然不属于现实生活中 的真正的人,只是属于抽象思辨的虚幻的主体,属于虚幻的某种非人的客观精神。由此 可见,海德格尔在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中摇来摇去,但最终他也象黑格尔那样不可 避免地滑向客观唯心主义,他仍然没有跳出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思想怪圈。因为无论 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所使用的思想方法都是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 思辨唯心主义,所以它们的表现也就必然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并且也不可能真正 彻底地超越传统的本体论哲学。

      二

      在现代哲学中,也有从经验主义立场反对本体论的。这些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科学 的问题都应当是经验的、可证实的问题,本体论哲学的一切问题完全是超验的、不可实 证的,所以本体论关于这些问题的证明或说明都只能是抽象思维的逻辑证明,因而也就 根本算不上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所以是必须予以摒弃的。

      诚然,一切知识或科学都源于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也是能够经验、能够实 证的。但能够经验、可实证并不意味着科学知识就局限于已有的经验和已证实的真理。 在任何一个可以称得起知识、称得起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存在着与科学知识混杂在一起 、同样源于经验并且能够证伪(虽然有的至今还未被证伪)的假识、谬识,同时也存在着 源于经验和逻辑但已有经验和目前的实验手段尚还不能验证的科学假说。有些看似很符 合当前经验、也曾经得到过证实的东西,有的甚至被人们当作常识、认为毫无问题的东 西,恰恰包含着根本性的致命错误。科学发展史表明,这些东西一旦被推翻、被否定、 或者被新的实践所证伪,往往带来科学研究领域的大突破和实践认识的大飞跃。人类认 识或知识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实践和经验,但绝不是仅凭感性的经验就能够实现的,它每 时每刻都需要抽象思维和理性的思考。在实践基础上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 理性,再根据具体的实践需要和现实事物的具体,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转化为联系实际 、针对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具体的理论和概念,最后应用到实践认识活动中 去,这正是人的认识过程根本不同于动物只有感性经验的反映的地方。试想,如果人的 知识仅限于经验的知识,仅限于可证实的问题和认识,那人类就不会有经过抽象思维才 能把握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关于事物规律和事物未来的认识,也不会有关于未经历 事物的各种知识,甚至连作为抽象思维产物的语言文字、理论科学以及理论科学中的逻 辑思维也永远都不会产生,那人类也就只好永远停留在动物那种最原始的感性经验思维 阶段,所谓人的经验的、实证的科学文化和知识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人类知识以及一 切科学的发展,都是在实践、认识的不断反复、具体思维抽象思维的交互作用、相互过 渡转化、以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互作用、相互过渡和转化中不断实现的。这一完 整的辩证发展的认识过程,是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和超验的抽象理性的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交替、辩证统一的过程。正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一辩证统一的认识过程保证了认识不 断获得新知,理论不断更新,实践不断拓展、不断深化。人的认识、人的知识和科学, 既不是纯粹单一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也不是脱离实践、脱离感性经验的纯粹的抽象思维 和理性思辨。传统的本体论哲学,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以纯粹的抽象思辨来论证 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它们把对世界寻根究底的思维的抽象和理性说明变成完全脱离人的 感性具体和经验的纯抽象思辨,势必导致神秘主义的思辨唯心主义本体论。而从科学经 验主义立场反对本体论的人,也把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超验性错误地理解为完全脱离 人的感性经验和经验具体的超验性,不理解这个超验就是以具体实践和感性经验为基础 、又能动地超越具体实践和经验的局限性、片面性,不懂得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本质上 也就是一个在实践和感性经验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 个性到把握世界共性和本质的抽象思维的过程,这同样是割裂了人的认识中感性经验认 识与抽象思维、理性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其结果也就势必导致只承认经验知识的可靠 性、科学性;只承认以经验知识、实证知识为基本内容的具体科学的知识性、科学性; 怀疑甚至完全否认完全以抽象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经验、完全实 证的哲学——尤其是本体论哲学的知识性、科学性,反对和取消一切本体论;这种思想 发展到极端,就会怀疑和反对一切只有借助抽象思维和理性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到的各种 知识和科学。按照他们的逻辑,不仅谈论整个世界的物质本质是不可思议、毫无意义的 ,就是在我们还没有亲眼看到经验事实之前谈论物体在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情况下会 一直保持匀速的运动,也是不可思议、毫无意义的。但按照这些人的思维方式来思维和 行动,恐怕地球卫星至今也不会造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