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一种恒久而常新的社会矛盾现象,也是当代“发展研 究 ”的热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呈现 出多样化的快速发展态势,各种发展代价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人们越来越多地思考和关注。 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审视总结并进一步深化对于发展代价问题的理论研究,无疑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代价的基本含义与实质 “代价”(Prise,Cost)一词在不同的语义环境和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释义。在日常语 言中,代价常指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所作出的某种舍弃、付出、投入、消耗或牺牲。在经济学 中代价被看做是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成本投入(消耗)和“日常消费”;在社会学中,代价 是指人决定其在社会生活中理性行为的个体性判断及选择标准。当人们在一种综合的意义上 使用“代价”一词去进行历史发展的价值评判时,通常意义上的“代价”既表现为同时隶 属于哲学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范畴——“社会发展代价”。 就哲学历史观的意义而言,“社会发展代价”的基本含义是表示“社会发展”与“代价” 具有同时序性、相关性和密不可分性。这又具体体现在:(1)代价与社会发展目标密不可分 。代价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对发展具有反省、刺激和推动过程的因素。它既有理由表明各种 现存不合理事物的逐渐废弃以及一些新的发展形式的诞生,又具有使社会历史永不陷于停滞 而继续追求新的发展目标的效果。因为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对发展来说,具有生死攸关 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发展的命运、方向和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既是对 某种发展目标的否定,同时又以否定的形式蕴涵着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发展就是通过扬弃代 价而使各种合理目标不断否定、更替而加以实现的过程。(2)代价与社会发展方式密不可分 。没有离开发展的代价,也没有离开代价的发展,代价是在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当中产生 并且是主体为换取某种进一步发展而做出的某种必要的牺牲。(3)代价与社会发展动力密不 可分。社会进步与代价是社会发展进程内部本身所固有的一对重要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 相联结,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4)代价与社会发展成本密不可分。代价在一定意义上也 就是发展所应“投入”的必要成本,投入的直接目的是“产出”,因而作为“投入”成本的 代价是要换取作为“产出”的发展为目标的。(5)代价与社会发展风险密不可分。代价在没 有出现之前,是作为某种风险存在于发展过程之中的,任何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风险的 存在意味着既可以加速发展,又必然会付出代价,因而风险即包含着潜在的代价。代价与发 展之间的诸多紧密联系决定了哲学历史观视野中的“代价”就是一种“发展的代价”,它既 是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中介手段,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与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所进行的价值选择的辩证统一。 就哲学价值观的意义而言,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各种“代价”其实即是社会实践主体 为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目标而对诸多价值目标进行主体选择的结果。而所谓新时期中国的“社 会发展代价”则表现为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社会实践主体为实现社会整体、快速、持续 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对某些非主要发展目标有所放弃或牺牲的价值抉择。它具体表现为舍弃 、付出与承受三种情况。 所谓舍弃,即是指实践主体为达到某些主要的、更加趋向于合理的新的发展目标而对一些 非主要的、不尽合理的原有发展目标的否定与放弃。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就是以否定长期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其原有的思维模式、管理机制及 利益格局为代价的。 所谓付出,即是指实践主体为换取其主要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必须承担的“发展压力”或“ 社会成本”。比如,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一定会遇到 一些阻力和风险。对于各种暂时不了解、不能决定的新困难、新问题,“允许看,但要坚决 地试”。这里所谓“冒风险”,“要坚决地试”,都表明了改革必须有所付出,有所支付, 但即使是付出一些代价也一定要坚决进行改革的决心。 所谓承受,既是指实践主体为推进其主要的、更加合理的发展目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而 不得不加以正视的某些必然发生或不必然发生的、由客观必然因素造成的或由主观人为失误 因 素造成的、可以预料或不可预料的负面效应。它不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发展现实中的消极的、 非主流的、落后的、丑恶的社会现象的消极的、无所作为的默认,而是采取各种积极的补救 、调整、限制措施,尽可能将各种发展代价的负面效应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的对现实社会矛 盾的客观分析态度。比如,我国党和政府对改革深化发展时期所出现的工人下岗、道德滑坡 、腐败及社会丑恶现象抬头等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各种补救、调整、限制措施,就是对社会发 展代价的积极承受态度的典型体现。 二、社会发展代价观的历史演化及其当代形态 早在17世纪,霍布斯就从人的利己本性(自我保存、趋利避害)和功利主义立场出发,论证 过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付出的社会代价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 主 义的历史进程与资本家阶级的为富不仁、惟利是图的价值取向一样。都是人的“自然倾向” 的表现,是天经地义的历史过程。18世纪,卢梭又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出 发,探讨了社会进步与社会道德沦丧之间的“二律背反”关系。他认为,处在“自然状态” 下的人天性善良,没有道德与善恶观念。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天 然善良本性反而日趋败坏,人的道德日趋堕落邪恶,特别是所有制的产生及社会不平等的发 展,更使人的本性变坏。由此他指出,人的道德堕落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不平等造成的,要 恢复人的良心,使道德高尚起来,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按照社会契约建立起人人自由 平等的新社会。这里,卢梭着重从人的本性出发揭示发展代价产生的根源,比霍布斯前进了 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