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转型时期价值观(哲学)研究状况的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西安政治学院 军队政工学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68/Department of Science of Po litical Work in the Army,Xi'an Politics Institute,Xi'an 710068,China 张理海(1958-),西安政治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出版个人专著 《社会评价论》《智者: 牛 虻——思想巨匠在关键时刻》,主编专著《邓小平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主笔专著《邓小 平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研究》。发表论文50多篇。

原文出处: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我国学界关于价值观(哲学)的研究、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大体走过了从“主 义”之争到“问题”意识的觉醒再到各种“学说”呈现的历史,表现出注重把价值观(哲学) 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注重对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以及注 意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等特色;应针对以往价值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满足社会 实践的迫切需要和推进价值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出发,建构、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 体系的基本原则、框架和内容。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一、我国价值观(哲学)研究的兴起背景、发展阶段和基本内容

      1、兴起背景

      (1)中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价值观(哲学)的研究,首先是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时代要 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的时代。改革,首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效益,而所谓效益,就是价值问题。改革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求,而能否满足人民的需要,也是个价值问题。改革的关键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质是重新 调整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仍然是价值问题。改革,必然伴随 着观念变革,而观念变革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变革。同时,改革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 。所有这些都呼唤着对价值观的研究。这是我国价值观(哲学)研究在80年代迅速兴起的最根 本的原因。

      (2)价值问题研究的兴起,是以“实践标准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然产物

      实践标准大讨论把人们从以往的各种迷信中解放出来,并不是因为它“发现了”真理标准 ,而是它使这个标准得以应用于当时的政治生活,否定了“两个凡是”,从而恢复了党的思 想路线。而促使这个标准应用得以实现的,则是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切身利益。这样 ,随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实践中原本就蕴含的价值问题被相继触及渐次提出,如实践成功 表明理论正确。但实践成功意味着什么,如何去判定?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那实践又是为了 什么?实践作为人们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活 动,人们在确立实践目的时仅有知识就够了吗?除了依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知识之外还要 依靠什么?人们对同一个实践为什么会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看法?正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 了对价值问题研究。

      (3)对“价值问题”研究的兴起,也有深远的国际文化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学界发现当代世界学术动向,使 广大学者结合本国实际对价值问题的意义逐步有了深刻理解,并开始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的 价值学说。

      2、发展阶段和基本内容

      价值观(哲学)研究、发展伴随着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持续二十多年而不断深入, 大体走过了从“主义”到“问题”再到“学说”的历程。以“实践标准大讨论”和邓小平南 方视察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基本上可以把我国关于价值问题的研究状况划为两大阶段 。

      (1)起步阶段

      整个80年代总体上可以看作为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起步阶段,但这一阶段本身又可为三个 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1980—1984)。这个阶段是从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始,最先出现的是 关于人的价值的研究,这是批判林彪、“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广大人民群众尊严 和人格的摧残的必然结果。但价值研究开始的真正标志是杜汝楫发表在1980年第10期《学术 月刊》上的文章——《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关系》。该文认为对社会 事物的认识有事实与价值之分。此后,价值问题的研究逐步在全国开展起来。但总体上看, 这一阶段价值问题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价值问题还在许多哲学研究者的视野之外。

      第二阶段,关于价值与真理的讨论阶段(1985—1986年)。1985年5月,在屯溪召开的全国真 理问题研讨会和1986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价值与认识的全国性研讨会,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在 深度和广度上都向前推进了一步。尤其是第一本价值论专著——李连科的《世界的意义—— 价值论》的出版,反响较大。这一阶段的价值研究有所深入,但研究框架总体上还仅局限在 认识论中。

      第三阶段,价值问题研究走向深入阶段(1987到90年代初)。这一阶段,开始了对价值哲学 研究现状的反思,突出地表现在:一是关于“普遍价值定义”的讨论;二是关于价值研究方 法论上的反思。李德顺的专著《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当为代表。1987年11月,在 西安召开的全国价值论和价值观念变革讨论会,对价值的本质、价值与评价、价值论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价值观念的实质、改革与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特点、人生 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价值哲学研究的继续深入。1989年,王 玉樑的《价值哲学》出版,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我国80年代价值哲学研究的集大成者。该 书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建构起了价值哲学的基本体系,而且该书的可贵之处是专章论及了价值 观念与改革所需要的新的价值观念及其特点,其意义在于把价值研究引向改革开放的社会实 践当中的现实问题,为90年代价值哲学的“问题”转向的先声。

      80年代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学院学术层面和社会政治层面。前者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对价值范畴进行动态研究,尤其是对“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 问题的争论最为突出。二是对价值领域里的认识活动的特殊性的研究。关于前者,问题集中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同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同一 个概念,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的认为,马克思的商品价值既是经济学价值范畴,也是哲 学价值范畴。占主导地位的另一种看法认为,哲学的价值范畴和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范畴 不是一回事。哲学的价值范畴只能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人的价值、道德价值 、审美价值中概括出一般价值范畴。这后一种路向实际上预示着此后的90年代价值哲学的“ 问题”意识,进而出现各个层面的价值哲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