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要旨

作 者:

作者简介:
《求是》杂志社,北京 100727/QiuShi Journal,Beijing 100727,China 张西立(1970-),男,山东枣庄人,《求是》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本质来讲是反对并力图超越任何封闭、僵化的哲学体系的,是坚持一 种始终能动地面向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开放性思维方式的。这种以人类实践 活动为“根据”的“辩证思维”或“理论思维”,其思维方法既是实证的,又是思辨的,是 本体与方法、经验与理性等的高度统一。可以说,“辩证思维”或“理论思维”,既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超越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世界观的本质规定性所在,同时也是我们得以正确理解马 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共产主义”等基本范畴的科学方法论的要害所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一、本体与方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旧哲学的地方在于,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 存在与本质、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等“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的高度统一,从而第一次 把理想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真正即体即用、体用无间的哲学。 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指经验论与唯理论)之所以陷入种种片面性、矛盾和迷误,原因之一是 它们都忽视或未能正确认识人的实践的意义,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它们把理性绝对化,从而 把对理性的颂扬变成了对理性的迷信。无论是霍布斯还是笛卡儿、康德、黑格尔抑或费尔巴 哈,无不力求用“理性”构建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在理性主义原则支配下构建起来的“体 系哲学”,往往变成了凌驾于科学与现实生活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它们虽然以其抽象 性克服了古代哲学的素朴性和直观性,却又因将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等分离开来而陷入了二 元论。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说就是,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 的活动对其思维的影响;它们一个只知道自然界,另一个又只知道思想。 人与自然的对立是古典自然观突出的特征,也是认识论上主客二分的自然哲学前提。笛卡 儿的二元论正是将自然科学已经确立的人与自然的二分从哲学上进一步强化。笛卡儿的机械 论哲学是他的形而上学的一部分,他主张“物质”与“心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它们 各自可以独立于对方而存在,都是实体,“心灵实体”的属性是思维,“物质实体”的属性 是广延。双实体理论构成了所谓二元论。笛卡儿关于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体的二分(实际 上是对近代科学关于人与自然二分的哲学概括)成了近代哲学的一个出发点。

      自笛卡儿以降,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潜在而深刻的基本原则就是将人周围的感性现实世界 抽 象为绝对对立的两极——自然界和观念界,进而用超感性、非实在的“异己的存在物”(马 克思语)——自然的或精神的(包括神)来规定现实世界的本原。与此相适应,各执一端而实 质上是两极相通的独断论和先验论的对立互动,构成近代哲学发展的主流。

      独断论与先验论对“自然界”的理解貌似对立,实则都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恩格斯说: “这种唯物主义(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引者注)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 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黑格尔也有这种观点 。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扩展自己 的多样性,因此,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同时地、并列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 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这种非历史的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在这里,反对中世纪 残 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3版,第20—21页,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7。)

      由马克思等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摒弃了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异己存在物”,即“自 在自然”和超验理念,将哲学从远离人的“自然”或“天国”拉回到由人的劳动创造而诞生 的“整个所谓自然历史”,即人类社会或人化自然的历史。“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 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2版,第1卷,第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里的“实践”不是单纯直观 意义上的物质或精神活动,而是包含了二者的统一的能动的活动;实践不只是感性的或理性 的,而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实践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与实践相对应 的不只是认识论上的“知”,而且基于人的全方位需要之上的“知”、“情”、“意”的统 一。因此,“两个主要的对立”即“同一与差异——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和结果”,“ 当它们被分开来考察时,都互相转化”的“根据”便建立起来了。这是不同于以往一切形而 上学哲学的“根据”,这个“根据”就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于是人的实践活动取 代了自然实体和观念实体,成为揭示现实世界的思维支撑点,从而扬弃了哲学史上一切旧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绝对对立。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辩证的思维方法同样不知道什么严格 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普遍绝对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转移 ,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通过中介相联系;这 样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18页。)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不是近代 哲学那种立足于对“自然界”仅仅直观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而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 唯物主义”。其思维方法既是实证的,又是思辨的,是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 史等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本质来讲是反对并力图超越任何封闭、僵化的哲学体 系的,是坚持一种始终能动地面向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开放性思维方式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就其直接意义说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形 而上学的批判,但就其实质来说也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笛卡儿以来近代“实体”论哲 学的批判。“实体”论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本体与方法的内在分裂、理论与实践的持续 冲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标是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服务的,因此它不恪守任何背离 现 实生活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抽象原则,而是把它的理论原则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既以此作为现实实践活动的指导,又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丰富、完善和 发展。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