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与所知的角度重构作为活动的意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交通大学 思政室,陕西 西安 710048 刘永富(1950-),男,山东烟台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西 方哲学研究/张伟(1968-),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 学原理研究。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意识作为实际进行的活动是物质的活动,但并非任何物质的活动都是意识活动。意识作为 一种实际发生、实际进行的活动,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意识活动等同于知;狭义的 意识活动只是知的一种,这种知是通过特定的物质--人脑--进行的活动,是在实知的基 础上发生、进行的想知活动。这种活动作为反映是具有超越性的间接反映。与物质相对的意 识是狭义的意识。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对于意识的论述通常包含三部分,即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 作用。其中意识的起源严格说来不属于哲学考察的范围,讲意识的本质应区分作为活动的意 识与作为所知的内容的意识,意识的作用主要讲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本文只考察作为活动的 意识。

      一、两种反映与反应:知与无知

      1.意识与知。意识作为实际进行的活动是物质的活动,但并非任何物质的活动都是意识活 动 。意识作为一种实际发生、实际进行的活动,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广义的意识活动等同 于知;狭义的意识活动只是知的一种,这种知是通过特定的物质——人脑——进行的活动。

      狭义的意识作为通过人脑进行的特定的活动是在实知的基础上发生、进行的想知活动。这 种活动作为反映是具有超越性的间接反映。与物质相对的意识是狭义的意识。本文所考察的 意识是狭义的意识。由于广义的意识等同于知,而狭义的意识又是知的一种,因而,无论是 要理解广义的意识还是狭义的意识,都必须首先理解知。

      2.反映与反应。知通常被理解为相对于反应而言的反映。实际上反映与反应不可分,二者 是同一件事的两面。如果a在b作用的影响下变为a,那么就a是在b作用的影响下由a变成 的来说,a是对b的反应。由于a是在b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因而a中记载着b作用,就 这一点来说,a又反映着b作用,或反映着b作用的特征。

      就反映与反应不可分来说,无论是知还是无知都既是反映,又是反应,而并非知只是反映 ,无知只是反应;知与无知的区别是两种不同的反应与反映的区别。虽然反映与反应总是联 系在一起的,但为了简便起见,以下我们只用“反映”这一说法,但这一说法兼有“反应” 的意思。

      3.两种反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无论是作为知的反映还是无知的反映,都具有以下两方面 的规定:第一,它们都是在反映者与被反映者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第二,它们都是反映者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变化。

      作为知的反映与无知的反映的区别也有两点:第一,无知反映的主体——反映者——不能 保留变化前的状态,一次只能以一种状态存在,而作为知的反映的主体能保留变化前的状态 ,一次能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状态存在;第二,在无知反映的主体身上不能形成变化前后的状 态的动态比较(因为变化前的状态已经消失),而作为知的反映的主体能形成变化前后的 状态的动态比较。

      所谓变化前后的状态的动态比较是指:已变的状态或反映后的状态不是与未变状态无关, 而是未变状态要通过已变状态的前身来维持,从而未变状态“要求”恢复已变状态的前身, 而已变状态却要保持自身。换言之,在动态比较中,一方面,反映者的整个的未变部分或层 次仍在进行原来的活动,仍以原来的活动存在,并且仍然像原来那样对待改变了的部分或层 次,仍要求改变了的部分或层次以原来的方式与之配合;另一方面,发生改变的部分或层次 又因为已发生改变而不再能以原来的方式与其他部分或层次的活动相配合。

      上述的发生在反映者身上的变化前与变化后的状态之间的动态比较就是知这种活动。例如 ,砸一个铁盒子,使它变形,这一变形就是铁盒子对砸的反映;但盒子一旦改变形状,原来 的形状就消逝了(只有有记忆的旁观者还能知道盒子的原来的形状),从而无法形成被砸前与 被砸后两种状态的动态比较。而人的手被割破之所以会感到疼,是因为被割破以前的状态还 被保留着,并能形成被割破前与被割破后两种状态的动态比较,即身体的其他部分仍像原来 那样对待受伤的部分,而受伤的部分却不能像原来那样做出配合,这种动态比较本身就是对 疼的感觉或知。

      二、作为想知的意识活动

      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知是在实知的基础上发生、进行的想知活动,因而为了理解意识 ,可以从理解想知与所想知入手。

      1.实知与所实知、想知与所想知。各种非意识的知作为实际发生的动态比较都是实知,参 与实际发生的动态比较的是所实知。

      知者或反映者身上发生的变形或动态比较如果能投射到知者或反映者身上的某区域,使该 区域发生与动态比较同步的变形,现实的变形能在投射区域留下变形痕迹;并且现实的变形 或动态比较在投射区域留下的痕迹能与知者或反映者的自同态(即反映者的整个的未变部分 或层次)形成动态比较。那么现实的变形在投射区域留下的痕迹与自同态之间的动态比较就 是想知,参与比较的痕迹就是所想知,简称“所想”。

      实知与想知作为活动都不改变所知的内容,即不改变所知是什么,只决定某确定的所知是 被实知的还是被想知的(当然,如果把“被实知”或“被想知”也作为“所知”的内容的一 部分,那也可以说实知与想知会改变所知的内容。)。

      2.与实知同时发生的想知。在现实的变形或动态比较消失之前,“现实的变形或动态比较 在投射区域留下的痕迹”与自同态之间的动态比较就是与现实的变形或动态比较同时发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投射区域留下的变形痕迹或动态比较的痕迹与自同态之间的动态比较就 是与实知并存或共生的想知。

      3.单独进行的想知。如果现实的变形在变形部位消失或变形部位复原以后,现实的变形在 投射区域留下的变形痕迹还能仍然在投射区域保持着,那么在现实的变形消失以后,“现实 的变形在投射区域留下的痕迹”就成为“脱离了现实的变形”的变形痕迹。这种“脱离了现 实的变形”的变形痕迹与自同态之间的动态比较就仅仅是想知。

      4.想知是通过大脑进行的物质活动。痕迹只能印在、留在物质上,因而痕迹本身也是物质 的一种形态,痕迹与自同态之间的比较只能是物质形态的比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想 知活动作为这种动态的比较是物质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