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体系 两种理解

——论“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实践的不同理解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英田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1941-),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cology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

原文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对实践 有不同的理解。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是个辅助性概念,它被理 解 为单纯的物质活动、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纯粹理性的对象;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 是奠基性概念,它被规定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要建立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就必须重新理解实践。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字号:

      1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最重大的进展是突破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理解和新概括。实践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本质,它表示的不仅仅是理论付诸实践的实用原则,而且是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实践 唯物主义是一个新的哲学框架,它要求我们根据新的社会实践和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 特别是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现实,重建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尽管还 存在许多问题和理论困难,但毫无疑义,它已经成为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坚 固出发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构成了新哲学和旧哲学的分水岭。 以 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旧唯物主义以至整个旧哲学关注的是 “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人类世界”;旧哲学关注的 是宇宙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

      实践唯物主义不仅与否定实践或者根本不懂实践意义的旧哲学根本对立,而且与旧哲学教 科 书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不同,它表明一种新的哲学原则和哲学 架构。以旧的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从物质出 发的,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物质本体论。它体现着一种朴素实在论立场和知识论取向,带有 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同,实践唯物主义以实践 作为整个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出发点,从根本上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传统对立,构成 了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实践唯物主义本质上不是一种本体论,而是一种存在论。它不预设一 个物质本体及其绝对的、普遍的规律,作为自己永恒追求的对象,也不把自己作为一门科学 或“科学之科学”去追求超时空的绝对真理,而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出发,通过人的对 象性活动改变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实现人的发展,展现人的全部丰富性。

      “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对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 解和概括,但是它们各自标明的哲学对象、解释原则和最终旨归都是不同的,它们是两种不 同的哲学框架或哲学体系。弄清“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 系差别,对于正确理解实践,特别是对于正确理解作为实践唯物主义之基础和奠基概念的实 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任何一门科学的基本范畴都是构建该门科学体系的“绞手架”,是组成该门科学理论系统 的基本要素,同时它们的地位和意义又被该系统所决定。科学范畴的意义不是先天具有的, 也不是完全由词源意义而来的,而是整个体系赋予的,并且是在使用中不断完善的。同一个 概念,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其他概念具有不同的关系,执行不同的职能 ,因而也具有不同的意义。牛顿力学中的“质量”不同于量子力学中的“质量”,“元素” 在现代化学和古代炼金术中根本不是一回事。“实践”概念也是这样。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 体系中有“实践”概念,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也有“实践”概念,但 二者理解的“实践”不同,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规定的意义去理 解实践唯物主义中的“实践”。这对于了解分析哲学和现代逻辑常识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 的道理,然而也正是这一问题构成了对实践唯物主义正确理解的障碍之一。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首先就在于它是世界观的基础,是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 观统一的基础,然而在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只被认为 是认识论基础和历史观基础,而没有被作为世界观的基础。在这里,实践概念尽管也引入哲 学 之中,也受到某种程度的重视,但它毕竟是第二位的,处于从属和服从的地位;处于第一的 和主导地位的则是“物质”概念。“物质”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奠 基概念,它是世界的终极本体,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以如此这般的终极根源,它决定世界 的面貌和发展趋向,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支配着人及其一切活动,从而也支配着人类历史 的进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线性反映论,实践不过是为了认识物 质及其运动规律而必须的“中介”和“手段”而已。在历史观中所以需要实践,并非因为历 史是人活动的产物,而是为了借助于实践使物质运动成为历史的主体,使历史成为“自然历 史过程”。

      实践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不仅是认识论和 历史观的基础,更重要的,它是世界观的基础,是观察世界的基本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一 点上,实践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 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 解。”[1](P16)马克思认为,对“事物”、“现实”、“感性”,一句话,对现实世界和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能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应该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现实世界,即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 物质实体自行演化的结果,而是人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实践唯物主义 在把实践提高到世界观高度的同时,也就把实践的观点贯彻到了哲学的一切领域,因为哲学 的 一切领域都体现着它的世界观的基本原则。

      3

      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割裂实践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把实践局限在认识论和历史观领域 中,而且表现在对实践本身的理解上也是割裂的,这就是只把实践理解为物质活动过程,而 把精神活动排除于实践之外。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性或客观性是实践的本质特征”。我们随 便翻开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规定。实践所以被规定为物质 性 活动,据说是因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使用的手段和取得的结果都是物质的。然而 这一理由是不充分的。实践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目的作为规律调节活动过程,制约活 动结果,整个活动表现为目的的实现过程。如果把精神因素和精神活动从实践中排除出去, 那么,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就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没什么区别了,甚至实践概念最 后要消解在一般物质运动的概念中。实践所以区别于一般物质运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不在于它使用物质手段和获得物质结果,而在于实现人的目的,因而能在自然界中打上人的 意 志的印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