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长点的探讨中,回归“生活世界”或者走 向“实践哲学”等类似的提法似已为人们所普遍地接受。但接受同一种提法,并不意味着人 们 认同了同一种哲学观念。在现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说它立基于生活实践 ,一般是不会有人反对的。但是,一具体到何为实践哲学,如何理解生活世界的地位这些更 为进一步的问题,各种理解之间的差异,甚至根本性的差别,便会立即显示出来。事实上, 即便是在持实体性哲学观点的人那里,往往也会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但是 , 在这种理解中,实践哲学只意味着一种不尚空谈,注重实干或理论联系实际的对待理论与实 践关系的态度,而并不意味着实践概念在其哲学体系中有一种基础性的地位,支撑其整个体 系的阿基米德点仍是物质实体。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主体性哲学在中国兴起以来,一种把“ 实践”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原性概念,有如“实体”在实体性哲学中的地位的观点 ,才逐渐地扩展开来。前一种理解大致上是实体性范式占主导地位时代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的 一般解释,而后一种理解,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哲学范式在中国兴起之后对于实践 哲学的解释。而且,这一种解释随着主体性范式对于实体性范式的胜利,已日益成为一种对 于马克思实践观的主导性解释。那么,这种取代了旧的实体性哲学体系的解释是一种对于马 克思实践哲学的恰当理解吗?回归生活世界是否就意味着用实践或生活世界概念取代物质实 体在以往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或者说,这样理解的实践哲学与以往的哲学有根本性的区别吗? 要澄清这一问题,便不能不首先辨明实践哲学之含义,辨明实践哲学与以往哲学根本性区 别 之所在。那么,实践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性区别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从根本上说来,实 践哲学是相对于理论哲学而言的,因而实践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性区别也就是实践哲学与 理论哲学的区别。而这一区别的根本之处则在于如何看待人类生活中理论活动与生活实践的 关系,而不在于如何规定实践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如果认为理论活动具有一种独立于 实践活动的地位,能够在理论中把整个世界构造出来,这便是一种理论哲学的理路;而如果 认为理论活动尽管有其巨大的作用,但它归根到底仍是生活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够 超越于实践活动而独立构建整个世界,这便是一种实践哲学的理路。这里的关键在于是否承 认理论活动有一种能够独立于实践活动的地位。而是否肯定理论活动的独立地位,则有在于 是否承认理论活动的主体具有一种能够独立于生活实践,从生活实践之外将整个世界在思维 中建构起来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承认理论思维的主体只能是现实的人,只能是存在于生活实 践之中,而不可能脱离生活实践的有限的人,那么,理论哲学便是不可能的。而要使理论哲 学的理路能够成立,便必须为理论活动设定一种不同于现实的人的主体。 从此意义上看,从柏拉图到胡塞尔的整个西方哲学进程,都可以说是在寻求使得理论哲学 的目标能够成立的这样一种理论活动的主体。柏拉图的来自理念世界,内在地储有理念,从 而能够回忆起理念,并回归理念世界的灵魂,笛卡尔的拥有天赋观念的自我,黑格尔的作为 大全的绝对精神,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等等,无不是对于这样一种理论主体的设定。这些设 定的根本目的便是试图超越人类主体的有限性,超越生活世界的限制,而为在思维中构造整 个世界奠定一个绝对的阿基米德点。而马克思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则正是从根本上 否定了这种超越的可能性。正是马克思,清醒地看到这样一种理论主体的不可能性,从而第 一次颠覆了2000多年的西方理论哲学传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方式。这便是实 践哲学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占主流地位的便是一种推崇理论,蔑视实践、 蔑视生活的理论倾向。而马克思则将这样一种理论倾向颠倒了过来,将实践、生活世界视为 奠基性的、根本性的,将哲学及其一切理论活动都看作是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 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以往理论哲学的根本性区别,可以从马克思对以往哲学的批判中清楚地 看 出来。我们看马克思是怎样进行这种批判的。在其哲学活动之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 ,马克思就批评德国哲学家“没有想到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 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进一步批评这些哲学家们 “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 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而将哲学视为属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从哲学与现实 的关系去理解哲学活动,正是一种实践哲学的理路。这样,便与以往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 ”不同,“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 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 、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 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