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1)10-0016-05 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个通常的向度,是全球化的实践基础。一般认为,全球化 首先是指经济全球化。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和高科技的发展 对信息、人才资源的迫切要求的推动下,以商贸活动为轴心的交往在世界范围内加速进行。 交往实践便成为全球化的实践基础。 一、交往实践观的内容 从关系的意义上说,实践就意味着交往:同自然界交往(其结果被概括为生产力),同人(个 体或群体)交往(其结果被概括为生产关系)。实践的几种基本形式,就是在分别处理人与劳 动对象、科研对象、人际对象的关系中形成的。 实践观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发展的。交往实践是实践的重要形式,是生产实践、科学实践、 社会关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已经注意到“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当康德把实践概念正式 引入哲学时,已作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并注意到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 力或功能,只不过康德的实践理性仅限于伦理范围。费尔巴哈从他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把 生活、实践看作是理论的根源,但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 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 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黑格尔不但区分了“实践理念”与“理论 理念”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的命题,因为理论理念的任务是 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内容;而实践理性的任务则在于扬弃客观 世界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这突出了人类实 践活动的创造特征,涉及到实践在改造世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但黑格尔讲的 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只是这种抽象理论活动的“样式”,在这 里,实践始终被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 面”。 只有当马克思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首要的、 决定性的形式和实践的根本内容时,才真正解决了实践的本质问题: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 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里强调实践一是对象性活动,二是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就是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就是要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 力量,一句话,把人的劳动对象化为客观实在的活动。这是人区别于物的最初特点,也是人 离动物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人的主体性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和提升,人的主体意识之所以能 不断提高和弘扬,就全仗实践的不断发展。感性活动,就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运用物 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性质,它同感性对象一 样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同以观念方式(例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握的活动相区别。这也就 是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 在生产力飞速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空前深化的当今世界,实践的广度和深 度前所未有地扩展了。最重要的是,在主客体关系继续深化的同时,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日 显突出。 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主体际关系在主客体模式下 也被看作主客体关系。但其中的客体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和主体一样具有能动性 的另一个(或一些)主体。每一个主体在面对另一个主体时,必须既把它当作客体,又将其当 作主体,也就是说,当主体把另一个主体当作客体时,必须顾及他(或他们)是具有主体性的 客体;当主体把另一个主体当作主体时,必须顾及他(或他们)毕竟具有客体的背景,否则便 可能发生错误。处理这种由主客体关系衍生出或逻辑地发展出的主体际关系的实践即交往实 践 ,是处理单纯的主客体关系实践所不能完全包容的;交往实践是主客体关系实践发展的必然 结果,交往实践观深化和发展了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二、交往实践的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基本特征,同样适用于交往实践,但除 此之外交往实践还有另外一些特征。 1.交往实践的差异协同性 交往实践的差异协同性是其互动性和整合性的辩证统一。所谓交往实践的互动性是指交往 主体之间通过接触、交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交往活动中,交往的主体 和客体都是人或人群结合体,如利益集团、国家、民族等,每个交往主体都通过交往向对方 施加影响,交往双方都作为主体并将对方作为客体来对其积极主动地发生着作用,同时又作 为 客体而接受对方的反作用,形成交往双方(或多方)之间双向的(或多向的)交流过程。所谓交 往实践的整合性是指交往主体之间对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观念等矛盾的消融性、契合 性。在交往活动中,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各主体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分离性,在文化、 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分离性、多样性实际地妨碍了人与他人或社会之间的相互认 识和沟通,并成为限制人的认识视野和活动范围的直接障碍。 互动性是整合性的前提,整合性是互动性的结果。从社会总体层面上看,不同国家或民族 受各自社会或自然的、历史或现实的诸种条件的制约,使各自的社会文明状况具有一定的差 异性和不平衡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都是世代积累的结果,都是后代 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既成的客观力量,都有值得借鉴之外,同时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能做简 单的肯定或否定。没有差异和不同,就没有互动而言,差异是互动性得以实现的条件。另一 方面,由于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是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文明的,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 或民族的文明具有共通性,这才使得整合成为可能。整合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互动性的深度和 广 度。承认互动性并不意味着整合性的高度划一,承认整合性也决不意味着作为互动性条件的 差 异性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