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01)01-0086-10 一、能源结构的变迁 能源结构是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内各种能源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以清洁和高效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现行的能源结构对经济与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从全球范围来看,能源结构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更替,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后期的煤接替了薪柴,一次是在本世纪70年代石油替换了煤而成为主要能源。与能源相关也发生了两次重大事件,一是天然气消费量正呈直线增长,已成为重要能源,一是在70年代核能跻身于主要能源之列。两次能源更替的背景是两次工业革命,而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又都以特定的能源作保障。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也没有动摇石油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进入90年代,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大力开发,天然气正继煤炭和石油之后,成为第三大常规能源品种。据专家估计,天然气的比重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10年之内有可能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常规能源。 由于外部封锁和自我封闭,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历来以煤为主,50年代煤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高达90(,形成几乎单一煤型的能源结构。随着60年代大庆油田和70年代渤海湾诸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石油及天然气的产量有较快增长,一次能源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原油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分别由1953年的1.7%、3.81%增加到1975年的22.6%和21.07%,同期,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分别从96.3%和94.33%降至70.6%和71.85%。自1978年开始,我国大量出口原油和部分烧油电厂改为烧煤,煤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又有回升。至1998年,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份额分别占72%和71.6%,出现了与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完全相背的趋势(注: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国能源结构刚性的原因何在? 多年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刚性究竟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这其中既有客观的因素,但也不可否认我们在制定能源战略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两重两轻”。 2.1重国内资源开发,轻国际市场参与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于受到列强的封锁,在能源问题上自力更生、自我发展是必要的,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共享的国际背景下,仍不考虑任何代价地“立足自身”解决能源问题则无疑是一种“自我封闭”。固然我国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然而,煤炭资源丰富并不代表能源结构一定要以煤炭为主,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其资源特征之间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这主要取决于采取某种能源结构的代价有多大。 储采比是衡量资源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限,纵观世界各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难发现,尽管有许多国家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和储采比都很高,但是,他们的能源消费结构却多以油气为主。例如1998年,美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246643Mt,储采比为245,加拿大煤炭探明可采储量8623Mt,储采比为114,德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67000Mt,储采比为322,印度煤炭探明可采储量74733Mt,储采比为233,澳大利亚煤炭探明可采储量90400Mt,储采比为312,等等。而中国的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00Mt,储采比仅为92。而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论能源生产构成如何及资源短缺与否,其能源消费结构都毫无例外地实现了由煤向油气的转变,能源结构优质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日本即为一例。目前世界上煤炭比重超过70%的国家除中国之外,仅有3个(表1),即南非、波兰和朝鲜。南非以煤为主是种族隔离时代国际禁运所造成的事实。近年来,南非和波兰正在积极改变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朝鲜也由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入国提供石油而正在改善其能源结构。将来,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煤为主的国家。 2.2重供需数量平衡,轻结构品质优化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能源供需基本平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及研究机构在解决能源供需平衡问题上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可供决策参考的数据。然而,在能源平衡中我们却犯了“重供需数量平衡,轻结构品质优化”的错误。体现在,能源平衡中忽视了对不同能源结构下的环境成本问题的比较,没有将“环境因子”纳入能源平衡模型之中。一是采取了过于偏煤的平衡策略,忽视了能源结构改善的可能性。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形成对照的是,我国的能源平衡问题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能源结构的优质化问题。我国的工业发展史迄今尚未完成从煤向油的转变,天然气及核能的发展也滞后20~30年,在战略上没有把天然气及新能源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我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截然不同的能源供应战略路线,并为之付出了持久性的代价;二是对能源需求数量估计“宽松”,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在实际中往往停留在纸面上,重开发、轻节约的思想普遍存在。上述两种情况的叠加导致近年来我国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在宏观上对乡镇煤矿管理失控,导致煤炭库存积压增多,1993年煤矿库存积压原煤相当于全国统配矿半年以上的产量,1996年,国有重点煤矿产品依然大面积积压,在国有煤炭行业内部普遍号召实行“双控”方针(即控制产量、控制库存),1998年以后,煤炭行业又采取了关井压产的有关办法,但收效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年末社会煤炭库存为2.13亿t,1996年到6月末库存仍在1.8亿t左右,全年预计在4亿t左右(表2)。我国煤炭供大于求已持续了8年之久,社会库存平均在2亿t以上,占当年煤炭总产量的1/6左右,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年库存在25Mt以上,1999年底,全国煤矿存煤闯近几年的最高记录,达84.53Mt,大大超过合理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