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谭少华 (1963-),男,湖南邵阳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西南科技大学城建系,四川 绵阳 621002

原文出处: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内容提要: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结果表明,城市水资源短缺除自然因素外,还受到人为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管理水平低下、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认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必须合理计算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建立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实现区域社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以水圈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为基础,通过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维系区域自然、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与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详细规划,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需求矛盾,构建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建立全方位的节约型水资源利用体系。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TV213.4;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1)02-0047-04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日益集聚,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城市供水矛盾进一步突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21世纪将是继“石油危机”之后进入“水资源危机”的时代。目前,关于水资源与城市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大多数从定性、宏观、历史发展过程、水环境污染角度进行研究[1,2],近年来也有少量从流域角度论述水资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3,4,5],但对它们的整合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之一。

      1 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总量有限

      我国水资源拥有量多年平均为28124亿m[3],其中,地表水约占27115亿m[3],地下水约占7700亿m[3],由于二者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重复计算6691亿m[3],相当于全球水资源总量的5.5%,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2400m[3]/人·年,只有全球人均的1/4,居世界的第88位,属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水利部的统计,我国有300多座城市处于缺水状态,严重缺水的城市多达114个,城市年缺水量达60亿m[3]。缺水城市的分布亦从北方和沿海地区扩展到全国,已成为全国的普遍性问题。

      1.2 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表现为东南地区雨水补给多,西北地区补给少,占国土面积47%的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7%,而占国土面积53%的东南地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93%;夏季河川径流量大,一般占全年总量的40%~50%,冬季则明显减少,一般占年总量的15%以下,有的甚至干枯断流。因此,水资源的时空、时序分布极不均匀,给开发利用水资源带来困难。

      1.3 洪涝与干旱长期威胁着城市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空气影响,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夏季;最大洪峰流量与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之比,在北方达到5~10倍,南方达到2~5倍。这种降水年内、年际以及地区间的高度不均衡和集中,是造成我国洪涝与干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1.4 水圈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长期以来,过度取用水资源已直接影响到水环境系统恶化,出现流域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坏、河口自然条件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已严重影响水圈生态平衡,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如沈阳、北京等城市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1.0m。长江三角洲以苏、锡、常为中心,沿沪宁铁路线向外扩展,已形成5500km[2]范围、40~50m埋深的大漏斗型无水区,并引起地面沉降[4]。

      2 城市缺水的原因

      2.1 自然条件先天不足

      水资源是水圈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系统内水分循环,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世界上的淡水资源就是由于水分循环而产生的。我国水资源补给主要受东南季风气候的影响,从而导致这些有限的淡水资源在地域上、时序上分布也极不均匀。由于我国所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我国水资源的先天不足,洪涝与干旱灾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呈现更加频繁的局面。其中,人们对水资源认识不够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2 水资源污染问题

      据1999年环境状况公报统计[6],中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141个国控城市河段中,36.2%的城市河段为Ⅰ~Ⅲ类水质,63.8%的城市河段为Ⅳ至劣Ⅴ类水质,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我国因排放城市污水而污染的水资源总量达2300~3000亿m[3],占我国水资源量的8.5%~11.1%,已有1/3的河段、90%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这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城市水污染程度北方重于南方,污染型缺水城市的娄量呈上升趋势,严重缺水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和沿海地区。如珠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2%,丰富的水资源使部分人认为珠江流域没有缺水问题;但因水质恶化造成该流域大部分城市面临着只有水的数量而没有水的质量的局面。水污染破坏了水源,缺少优质水源的局面也十分突出,形成了城市水源的“人为短缺”。

      2.3 水圈生态系统过度破坏

      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自然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蚀大大加剧;人们在农业生产与城市建设中,围湖造田与建设、侵占河道、整治滩涂与湿地,导致蓄洪能力的降低。区域性调水工程、修建水库和引水渠,已极大地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产生了如区域性地下水位升降,土壤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退化、荒漠化等环境危机。

      2.4 城市规划和布局不合理

      城市规划布局的不合理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北方及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的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7%,而黄河以北的我国广大地区水资源总量约有4877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7.4%。同时,在全国300多个缺水城市中,有许多属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如东北地区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产业结构以传统的能耗、水耗大的钢铁、化工、火电等行业为主体,从而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先天不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