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淡水资源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宏仁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文出处:
《环境保护》

内容提要:

我国单位面积淡水资源接近全球平均值,但由于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大3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3弱。淡水是可再生资源,主要靠自然降水补给。地表水体传导水的能力强,但存储容积小;地下水含水层传导水的能力弱,但存储容积大,其静态库容只是调节空间;深层封闭地下水资源潜力不大,长期大量开发会导致地面沉降等严重后果。我国大气降水极不均匀的时空分布,使蒸发量和流失量加大,农业灌溉更加剧了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实现淡水资源在时间上的调控。淡水又是无法依赖进口的资源,只能依靠节水和现有淡水资源的科学使用。我国淡水资源南多北少,应当避免人口过多地向缺水地区流动。南水北调可以缓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但应主要用于特殊干旱年份,供水的基本来源仍应立足本地。我国南方缺水主要是污染造成的,应当集中力量治理污染。今后,有必要加强流域的统一管理,规定每一地区的取水量和排污总量的限额。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字号:

      淡水是人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的资源。然而,每当听到好心人关于“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的警告;听到有关“地表水、地下水哪个更重要”的争论;听到人们在惊呼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漏斗”的同时,又寄希望于寻找新的深层地下水源,为某某地方“地下大水库的发现”而兴奋不已的时候,就感到人们对淡水资源的认识并不一致。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淡水资源的客观规律,对于正确决策有很大影响。本文愿以千虑之一得与感兴趣者共同探讨,或供有关方面的人士参考。

      1 淡水资源主要靠自然再生,静态库容只能以丰补歉

      自然资源大致可划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显然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森林资源则可以作为可再生资源;淡水资源的情况略为复杂一点,其主体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在极特殊情况下,也有把地下地质历史上储存的水当作不可再生资源使用的例子。

      地球大气层是一个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庞大的蒸馏水工厂,源源不断地从海洋和地面把水蒸发上天,再以降水的形式向陆地提供淡水。平均每年陆地上的大气降水约为119万亿m[3]。扣除蒸发蒸腾损失,每年仍有42.7万亿m[3]可转化为人类有可能利用的淡水资源,远远超过目前全人类每年约4万亿m[3]的用水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淡水资源是永续不断的。从总体上讲,不可能出现“最后一滴水”的危机,人类完全可以依赖可再生的淡水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然而,淡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很不均匀。有些干旱地区降雨量极少,可再生淡水资源接近于零。如果这些地区人口稀少,又有地质历史上埋藏的、水质符合需要,而且存储量能满足当地不多的人口上百年需要的地下水,就可以靠“吃老本”过日子。例如,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就有地质历史上埋藏的淡水,为埃及、利比亚等国提供了可供当地人口上百年需要的淡水。类似的条件,在地球上的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地下含水层储存的地下水,可以应付短时间内入不敷出的紧急情况,但不能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此外,随着地下水储存量的减少,地下水位也随之下降,超过一定限度,有水也难以利用。

      2 我国淡水资源并不贫乏,紧缺是人口多的结果

      我国一些地区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的状况,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好像中国是淡水资源特别贫乏的国家。这种印象并不符合实际。一个地区淡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用单位面积平均淡水资源来评价。全球可再生淡水资源每年为42.7万亿m[3],陆地面积为1.34亿km[2]或134万亿m[2]。于是:

      全球单位面积淡水资源=全球淡水资源/全球陆地面积

      =42.7万亿m[3]/134万亿m[2]/a

      =319mm/a

      我国可再生淡水资源每年为2.8万亿m[3], 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单位面积淡水资源为292mm/a,相当于全球平均值的91.5%。由此可见,我国并不是淡水资源特别贫乏的国家。而国土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美国,单位面积淡水资源为317mm/a,差别也不大。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单位面积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因此,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全世界的1/3弱。目前广泛引用的数字是1/4,实际上更接近1/3。美国则由于人口密度仅为中国的近1/5,人均淡水资源因此约相当于我国的5倍。总之,我国淡水资源紧张,并不是由于资源贫乏,而是由于人口众多。

      3 淡水资源不能依赖进口,只能立足于国内

      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淡水资源是用量最大的资源,所有其他自然资源用量的总和也抵不上淡水资源的一个零头。淡水又是最为廉价的资源,不可能大量的长距离运输。

      我国地势较高,大部分国际河流是出境河,只有新疆有少数入境河流。这一状况排除了淡水资源依赖进口的任何可能性。除非全球气候有重大变化,今后淡水资源总量预计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人口还将有所增长,不论今后国民经济如何发展,经济规模能够翻几番,都只有立足在现有2.8万亿m[3]/a淡水资源的基础之上。在这点上,仍有人期望开辟新的淡水资源。本文将证明:开源虽然不乏前景,但难以对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产生重大影响。

      4 我国淡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加剧了供需矛盾

      尽管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3弱,每人每年仍有2300m[3],按目前的消费水平是够用的。然而,我国的淡水资源无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都极不均匀,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淡水资源的更新主要靠大气降水。我国大部分国土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带,本应比较干旱,幸好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亚季风带来了水汽,但也导致降水量分布的极度不均匀,形成南部和东部降水量较多,而西北干旱的局面。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总体上不缺水,若缺水也主要由污染造成;而西北地区则干旱少雨,淡水资源比较贫乏。

      应当指出,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使农业生产与淡水资源紧密相连。由于千百年随机流动的结果,我国的人口分布大体上与淡水资源的分布相适应,一般不宜轻易变动。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依附于耕地的农业人口的比重将逐渐减少,人口按耕地分布的前提将逐渐弱化,向干旱地区迁移人口将不再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任何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移民,必然增加该地区对淡水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定要慎之又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