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作者简介:
李平(1962-),男,宁夏人,副编审,在职博士。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编辑出版工作。已发表论文多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商务印书馆 北京 100710 李秀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刘学军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00710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力分析的理论基础。把握土地利用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及其地区差异,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宏观分析的有效途径。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矛盾。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选取11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分省份计算了驱动力指数。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以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和环境安全驱动为主,而东部地区以比较经济福利驱动和食物安全驱动为主。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85-(2001)02-0129-10

      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解释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获取一定的经济、环境或政治福利(利益),而对土地进行保护、改造并凭借土地的某些属性进行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过程及结果。土地利用是人与土地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系统,因而从本质上讲,土地利用的变化基本上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土地产出(或服务)的种类或数量的需求发生改变,由此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可称之为内生性变化或主动性变化;(2)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土地的属性发生变化,或者社会群体目标发生变化,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可称之为外生性变化或被动性变化;(3)技术进步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可称之为技术性变化。然而,无论哪种原因导致的变化,都源于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对于地用类型间边际效用的比较。

      1.1 土地收益的边际效用——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

      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最终动力是希望获得一定质与量的收益(用b表示)。我们将特定类型的土地收益(第i类收益用b[,i]表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程度,称之为土地收益的效用(用U表示)。于是有土地收益效用函数:

      U=u(b[,i])

      它具有与一般的效用函数类似的性质,即:

      U′=u′(b[,i])>0

      U″=u″(b[,i])<0

      即随着土地收益的增加,它对于人们的总效用也在增加,但是效用的增加速度趋于减缓(边际效用递减)。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土地收益不仅指经济收益,也包括环境安全收益和社会安全收益等。

      对于具有多宜性某一地块来讲,地用类型的改变取决于对几种可能的地用类型边际效用之比较(max{u′(b[,i])},i=1~n)。

      不同地用类型的收益是用地面积(a[,i])的函数,即b[,i]=b[,i](a[,i])。对于具有均衡的地用结构的某一区域而言,不同地用类型的边际效用相等。当内生性、外生性或者技术性驱动力发生作用时,一种或多种地用类型的边际效用便发生变化。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动力将促使人们调整地用结构,最终产生新的均衡结构。

      1.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层次和类型——宏观分析模型

      将土地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应用上述基本竞争模型容易解释土地利用微观主体的行为。然而土地还是生态环境的载体,而且依赖土地的农业具有公共事业的性质。因此,要了解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作用,需要从土地使用者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表1,图1)。

      (1)个体行为驱动 或称经济福利驱动,主要有两种类型。1)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基本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土地产品商品率低,工商业不发达,土地利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土地的直接物质产出,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在人口迁移率较低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和土地质量的下降往往造成农用土地面积的不断扩张。2)最优经济福利驱动:在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地区,人们开发利用土地主要是为了市场交换。土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供求状况和比较效益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故又称比较经济利益驱动。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比较经济福利驱动,耕地被非农产业占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2)社会行为驱动 主要有两种类型。1)环境安全驱动: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活动改变地表覆被状况,由此产生许多负面的环境效应,如土壤侵蚀和环境污染。土地生产力的降低是土地利用本身所受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严重的环境退化甚至造成土地的一种或多种可利用属性的丧失,迫使人们改变地用类型,以恢复和保护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于是土地利用的环境收益开始受到重视。在生态环境脆弱及其外部影响强烈的地区,这种驱动力量尤其重要。由于土地的环境收益具有强烈的外部性,所以以改良环境为目的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土地利用的宏观主体(政府或集体)的行为。2)食物安全驱动: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土地是食物生产的最终源泉。在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保证一定的农业用地和基本的食物供给,直接关系着国家或集体的生存安全。因而,政府的农业和土地保护政策构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耕地稀缺地区和重要粮食产地,耕地的保护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表1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社会—自然指标特征

      Tab.1 Soci-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hang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