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农业灌溉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禹生,男,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土保持局,湖北 武汉 430010

原文出处:
人民长江

内容提要: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农业灌溉发展缓慢,灌溉面积偏小,粮食总量偏低,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在长江流域西部开发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快灌区老化损坏工程更新改造力度,恢复巩固已有灌溉面积;②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③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减少农业灌溉节水量;④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旱抗旱能力;⑤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提高灌区综合效益;⑥完善监督执法体系,为西部大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布署。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农业的首要任务,农业灌溉是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措施,灌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长江流域灌溉面积上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建设灌区,发展灌溉,可为西部地区大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涉及长江上中游云、贵、川、渝、陕、甘、青、藏8省(区、市),土地面积约100万km[2],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20 %,人口约1.65亿,占西部地区58%,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农业灌溉建设,满足区内粮食需求,是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地跨青南、川西高原、横断山脉高山峡谷、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及四川盆地。区内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及盆地各类型地貌纵横交错,山地、高原、丘陵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85%。气候除青、藏属高寒区外,其余省(市)多属亚热带季风区。高寒区以放牧为主,兼种青稞、小麦及马铃薯等。亚热带气候区的汉中盆地、四川腹地、安宁河沿岸、滇中高原、黔北地区等,雨量丰沛,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棉花、油菜、甘蔗、甜菜、烤烟、茶叶及水果等生长。据1998年统计,区内耕地面积933.8万hm[2],粮食产量6499万t,油料252万t,棉花10万t, 有效灌溉面积413.9万hm[2],牧草灌溉面积2万hm[2],国内生产总值6736亿元。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区内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仍有贫困县 131个,占国家列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590 个贫困县的20%。据1998 年资料, 区内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3900元,只有全流域平均水平的60%,而贵州、甘肃、陕西、青海只占全流域的36%。人均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及全流域平均水平的47%,其中,贵州、甘肃、陕西、西藏只及全流域的30%。②耕地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粮食生产水平低,区内耕地面积占全流域的41%,而粮食总产量只占全流域39%,其中贵州、 云南、 陕西只占区内粮食总产量的25%,甘肃、青海、西藏只占1%。区内人均占有粮食393kg,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只有339kg,低于区内平均值54kg, 部份地区粮食不足,青海、西藏人均少于100kg,属于缺粮省(区)。 区内每公顷播种面积产量3360kg,为全流域平均产量的69%,陕西、甘肃低于3000kg,青海仅1860kg,耕地生产力很低。③农业灌溉设施少,有效灌溉面积小,灌溉率低。区内有效灌溉面积414万hm[2],只占全流域的28%,而区内耕地面积却占全流域的41%, 灌溉水平低。 区内人均占有灌溉面积0.025hm[2],低于全流域的0.035hm[2],贵州、重庆只有0.019hm[2],甘肃、青海更少,只有0.013hm[2],远远低于江苏的0.045hm[2],湖南、湖北的0.04hm[2]。灌溉率为0.44,低于全流域的0.65,贵州、 重庆、陕西为0.36,甘肃、青海为0.24,大大低于江苏、湖南、湖北的0.83,安徽的0.94。④干旱灾害严重。长江流域西部大部分地区属湿润和半湿润区,少部份为半干旱区。区内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在时程或地域上分配不均,年际也有变化,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期径流过剩,作物不能充分利用。农作物耗水高峰期在4~10月, 需水强度最大期一般在抽穗、开花、乳熟阶段,降雨往往与需水不同期,常常发生干旱灾害。区内多发生春、夏旱,四川、云南多春夏旱,陕西、贵州多夏旱,甘肃全年旱,四川省内江、涪陵和贵州省铜仁、毕节受旱率达30%~50%,贵州省遵义、黔南和陕西省商洛地区受旱率达20%~30%,甘肃省天水受旱率达10%~20%。1978年大旱,贵州省140d无雨,夏旱、夏伏连旱受旱面积55万hm[2],占耕地面积42%。四川1994 年严重的夏伏旱,成灾面积280万hm[2],占播种面积的28%,粮食减产320万t,有2580万人和2280万头牲畜缺水。云南滇中高原1983年成灾面积占耕地面积36%。按频率统计(1949~1983年),四川、云南、贵州、陕西 4省平均成灾面积64万hm[2],占耕地面积6.6%, 5年一遇占耕地面积11.1%,10年一遇占16.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长江流域西部开发进程中须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灌区老化损坏工程更新改造力度, 恢复巩固已有灌溉面积。长江流域西部地区灌溉工程一般是50~60年代修建的,大部份工程已运行30~40年,加上过去设计标准低、资金不足、材料代用品多、构件单薄、施工质量差、管理不严、法规不健全、人为破坏严重、年久失修,致使灌溉工程老化损坏严重。表现在:病危水库多,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有效库容少;取水枢纽泥沙淤积,泄洪、引水闸设备老化,运行不正常;抽水泵站机电设备陈旧,电费高,供水率低;渠道上混凝土建筑物裂缝,钢筋外露生锈,砖石结构风化剥落,渠道崩塌、滑坡、沉陷、淤积、杂草丛生等使断面变小,过水能力降低, 灌溉面积萎缩。 据1998年资料,长江流域西部地区除甘肃、青海、西藏外,有效灌溉面积减少3.4万hm[2],其中因工程老化损坏而减少的有效灌溉面积占31.6%。四川省有效灌溉面积减少0.69万hm[2], 其中工程老化损坏而减少的面积占18%。贵州省因工程老化损坏而减少的有效灌溉面积为0.12 万hm[ 2],占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值的21.8%,重庆市为26.8%。据分析,更新配套改造1hm[2]灌溉面积能增加粮食产量2130kg。因此,对老化灌区进行更新改造,能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是最经济合理的项目,应抓住不放。

      (2)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总量, 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要。长江流域西部地区粮食总量不多,人均粮食占有率偏低,部分地区尚存在缺粮问题,特别是30年后我国人口将处于高峰期,长江流域西部地区也可能是类似情况,人口、饲料、工业等用粮矛盾将更加突出,制约着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需从各方面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兴建灌溉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粮食总量供需平衡。其途经是:①对现有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增加灌溉面积。据统计,区内现有灌区尚有面积121万hm[2] 未配套, 占灌区设计面积的22.6%。其中重庆未配套面积占35%,云南未配套面积占55%。四川主要集中在升钟水库和武引灌区;云南主要是引洱一期工程和中型灌区,重庆主要是中小型灌区。还有一些小型灌区和散布在各地的塘堰坝灌区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果按设计面积建成,也能增加一定数量的灌溉面积。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由于灌区满足了农作物生长期的需水,加上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灌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长很快,一般可提高3 ~5倍。如四川都江堰等5个大型灌区,平均单产达8200kg/hm[2], 其中通济堰灌区已达11.3t/hm[2],陕西石门水库灌区高达12.2t/hm[2],比灌溉前提高5倍。水分生产率已达到1.6kg/m[3],略高于科学的水分生产率1.5kg/m[3]的标准。建议水利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 尽早使灌区农业达到“二高一优”目标。③提高复种指数,扩大播种面积,充分挖掘耕地生产力和提高产量。区内除青海、西藏大部分地区种一季作物外,其他几个省绝大部分耕地实行麦稻或油稻二熟耕作制;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气温较高,还有三熟制。据统计四川、贵州、 重庆和陕西4省(市)复种指数由建国初期的1.1~1.3,增至1998年的1.85~1.98,贵州已达到1.98,云南偏低只有1.58,甘肃、青海只有1左右。 但均有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的可行性。根据资料分析,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5 省(市)部分地区复种指数可提高到2左右,青海、甘肃两省部分地区可到1.2左右。④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为了使农业上新台阶,扭转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状况,国家于80年代末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区项目,长江流域西部地区重点治理区有安宁河、川中丘陵、滇中高原、黔北及汉中盆地。有关省水利部门要做好重点区的水利建设,进行工程配套及更新改造。通过治理5个重点区可增加梯田13.4万hm[2],灌溉面积87.3万hm[2],治理涝渍面积7.1万hm[2],生产粮食700万t、棉花4万t、油料53 万t、糖料249万t,经济效益显著。⑤加快牧区草场灌溉建设。区内大部份牧区处在高寒山区,降水量小,干旱严重,草场缺水,人畜饮水难。目前仅四川、云南、青海3省建有少量草场,灌溉面积仅2万hm[2], 其中四川占74%,赶不上西部大开发需要,需加强牧区水利建设。①要开辟水源,修建供水工程,解决人和牲畜饮水问题。②在水源条件较好地方,发展草场灌溉,建立饲料基地,提高草场载畜能力。③提倡牲畜圈养,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提高草场产量,使放牧由游牧向轮牧方式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