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教学和研究,已在国内外主要地理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6篇,出版(包括合作)著作12部。E-mail:xjli@mail.henu.edu.cn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 475001 乔家君,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首次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8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明显变小,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则出现扩大;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域自一些增长中心向外扩延,逐步形成沿海岸带、京广线和长江沿岸三大经济增长轴;但沿海发达区内存在十分不发达县域;经济不发达县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与环境较差的山区、寒区、旱区以及省际边界地区有关;全国县域经济基础和增长可分为基础好增长较快型、基础差增长较快型、基础差缓慢增长型、基础好缓慢增长型。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375—5444(2001)02—0136—10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 这些研究,相当一部分基于全国省级行政单元的数据[2~11], 仅个别研究使用了少数省份的县级数据[12]。基于省份数据的研究,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经济大格局的变化,却忽略了省内区域经济的非均质性,尤其是一些跨越省级的经济地域特征,很难展现出来。就与区域政策的关系而论,同样的区域政策会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区位上产生不同的结果。为此,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从县级资料对全国进行地区差异分析的重要性[5,12]。但以前由于县级数据获取十分困难,制约着相关的研究。本文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2个年份的县级数据。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图形分析,从新的角度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作一初步探讨。

      1 理论背景及数据分析

      1.1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讨论的主要观点

      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化, 基于省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趋同现象,但90年代以来出现扩大趋势[1,7,10,13]。如何看待这种变化,有2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中国正处在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国家优先目标应当是谋求经济的快速增长[2], 解决地区差异问题不应当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14];另一种认为,当前地区差异已经太大,如果再扩大会引起灾难性的政治后果[7]。缩小区域差距的措施很多, 可归结为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大类[5]。2000年中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 似乎是对区域经济差异过大的观点的肯定。

      然而,笼统地基于对东(沿海)、中(内陆)、西部三大地带的分析,忽略了三大地带内的巨大差异。沿海地区内部,仍有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集聚区;西部地带中,也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域。省际之间的分析结果,明显优于三大地带的分析。但仍存在分析单元过大的弊端。

      基于更小的地理单元的分析,是否可以揭示出与省际分析不同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由点及面扩展特征,县域分析可否展示这种特征?就区域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而论,较小区域的分析是否比省际分析更具实践意义?本文力图回答这些问题。

      1.2 指标及数据讨论

      由于GDP较好地反映了区域的发展程度, 它被广泛用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之中[5]。做为对基于县级单元研究的尝试,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成果,本文选取1990、1998年的数据。这2个年份各县、 县级市、区(以下统称县域)人均GDP,主要来源于各省、市、 自治区的统计年鉴。对于统计年鉴中未提供相应数据的省份,根据各县域GDP 与常住人口数据计算人均数据。

      需要说明,1990年相当一部分省份仅提供了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考虑到这些省份的国民在省外(国外)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十分有限,国民生产总值数据与GDP差别不大,故使用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据。

      本文研究中使用了数字化的县域界限数据。该数据基于不同年份的测绘资料。经与最新出版的各省、市、区行政区划图比较,有99个县名出现了变化。其中91个为县改市后的名称变化,8 个为县名本身变化。但是,县域界线变化不大。故运用该图形数据进行1990和1998年的经济差异变化分析,基本可行。

      在分析中,对省辖市的数据做了如下特殊处理。①如果两年份市辖各区统计资料齐全,将各区分别处理;②如果两年份市辖各区统计资料不全,将市区统一考虑,各区均为市区统一数据。用该方法处理的省辖市共计62个,占全国2469个县级单位的2.51%,由于各省辖市的地理范围较小(多数小于县级地域),故这种处理在空间上不会产生大的偏差。

      2 1998年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

      1998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为高低交错(图1), 但大致具有如下特征。

      2.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数明显多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数

      图1表明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处于控制地位(在全国不含港澳台的2443个县域中占66.3%)。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有些人均GDP处于极端高水平。 这些极端数据加大了数据总体的离散程度(图2)。其实际含义, 便是出现了较大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图2 1998年中国县域人均GDP数据分布

      Fig.2 Data distribution of per capita GDP by county of China in 1998.

      2.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集中于沿海、江、线、边地带

      从图1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状况的县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沿长江地带、沿京广线地带和北部沿边地带。其中东部沿海地带最为突出,由北向南可分为6个地区:①辽中南区,有32 个县域高于全国均值;②京津塘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环渤海区,有高于全国均值县域38个,其人均GDP平均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③山东半岛,有高于全国均值县域50个;④沪宁杭区,包括上海、江苏东部和南部、浙江北部,有高发展水平县域数近140个, 其中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000元以上者约100个,人均GDP在全国均值3倍以上的县域数为67个;⑤福建中东南区,有高发展水平县域数68个,人均GDP 为全国均值的2倍;⑥珠江三角洲区,有高发展水平县域数72个,人均GDP比全国均值高出3000元以上,部分地域(如深圳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值2 万元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