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若干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
周光迅(1956—),男,浙江浦江人,石油大学(华东)社会科学系社科研究室主任,教授。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东营 257061 周瑶琪 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东营 257061 张莺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原文出处:
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要从哲学视野来思考西部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全球性问题给人的重要警示是,西部大开发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要在新发展观的引导下树立起新的资源观。一要拓展资源观的内涵,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是开发人力资源;二要摒弃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增长的旧观念,着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根据自然资源的利弊程度,树立起新的资源层次观。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1)01—0075—(04)

      1999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我国学术理论界对此讨论得如火如荼,但大多数论者都是从经济学或区域经济的角度进行探讨。笔者认为,从哲学视野透视西部大开发战略,或许会给人新的启迪。本文仅就西部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作一点哲学层面的探讨。

      一、全球性问题的警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问题日益成为哲学视野中的热点问题。所谓全球性问题,一般是指当代整个世界所面临的、直接涉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当代利益和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少学者也把它称为“人类困境”问题。全球性问题尽管涵盖面很广,但我们认为,造成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根源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与不文明消耗。

      从哲学层面看,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把培根的致力于通过知识以获得对自然的统治的主张和笛卡尔关于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哲学理念付诸实施,把自然界完全视为被征服被控制的对象,通过无限度的索取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这样,人类在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抗也日益加剧。对资源的高度开发和不文明消耗,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枯竭,而且还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由此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说到底是一个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文明消耗资源的问题。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一方面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主体性效益日益增强,即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强烈的反主体性效应,即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巨大本质力量由于不合理的使用或滥用而转化成巨大的破坏性的异己力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自然资源贪得无厌的需求与不文明的消耗,导致了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严重失衡。这种严重失衡在我国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历史上西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经济文化繁荣、莺歌燕舞之乡。但是,清朝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致使许多富饶的地方成为不毛之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牧场被茫茫沙漠所代替。我们不妨看一组具体数字和一个具体事例。

      这一组数字是西部部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新疆森林覆盖率只有0.79%,青海为0.35%,宁夏为1.54%,甘肃为4.33%,西藏为5.84 %。由此带来的结果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 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土地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重达20多亿吨,导致长江洪水肆虐,黄河断流一年甚于一年。[1]

      一个具体事例是:1993年5月,西北发生了一次特大沙尘暴, 黑沙刮过了4省地40万平方公里,116人死亡,牲畜损失12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几乎相当于西部一个省一年的财政总收入![2]

      西部对生态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对非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并不乐观。多年来,由于我们在西部开发建设上缺乏哲学理论思维的引导,对非生态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实行的是“有水快流,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矿产资源破坏严重,资源损耗量大,利用率低。有关学者把它称为“得不偿失”型的开发。在对煤、石油等能源资源的使用上基本上没有环保意识,大量有害气体排放空中,致使西部最大的城市之一——兰州几乎看不到蓝天。

      一百多年前,两位最杰出的哲学家都曾振聋发聩地发出过预言。马克思说过,文明如果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留给自己的便只是沙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更尖锐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518页。)无须多加解释, 两位哲人的忠告就是当今全球性问题对世人的最好警示,也是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最好警示,它要求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哲学视野出发,树立起新的发展观,并进而在新的发展观引导下树立起新的资源观。

      二、新、旧发展观的理论意蕴对照及对资源观的影响

      不同的发展观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由于发展观是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思想,其他各种观念必然受其影响。由于资源在发展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受其影响也更为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