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的分类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友孝(1960~),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 陈长春 湘潭师范学院地理系,湖南 湘潭 410201

原文出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内容提要:

按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资源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论述了中国县域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的分类问题。首先对采用多因素综合作用、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兼容组合、资源优势、资源系统良性循环等原则进行了必要性的论证;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其分类方法进行了具体说明,其主要步骤是在确定10种主要的县域资源,建立相关分类指标体系的前提下,鉴于威弗组合指数对于划分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类型的可行性,运用改造过的模型,确立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的划分程序与计算方法。最后,按此分类法,把我国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类型划分为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主导型、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混合型、经济资源主导型、经济资源密集类等5个一级类型及其下属的8个二级类型。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字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00)04-0437-07

      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是指在资源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下,一些县(县级市)级行政单位所形成的资源数量、质量、种类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在地域空间上的组合比例关系。我国辽阔疆域内的地域空间资源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很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类型[1]。本文从全国各地资源地域分布差异性的地理视角,对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类型及其分类原则、方法、模型与分类体系作一探讨。

      1 分类原则

      1.1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原则

      在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分类中,一是考虑影响县域资源结构形成的演化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它们是导致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复杂多样的物质基础。二是重视地常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资源的支配作用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三个经济梯度演替的深刻影响。这表明了多因素综合作用是我国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分类系统复杂多样的基本原因。

      1.2 兼容组合原则[2]

      按照现代化生产发展进程的评估模式,考察和评价一个县的产业开发水平和成效,不仅要重视产出的利润大小,还要重视投入的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之比值。为使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分类与其社会生产水平的评价紧密地结合起来,拟将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兼容组合特征作为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的本质形式。

      1.3资源优势原则

      我国各种资源交织分布,县域资源分布范围狭小,同一类气候植被带、地形类型区域或经济区又往往分布着多个具有共同地域特征的县份,这就使得各县的资源组合状况既有区域性同构的一面,也有区域性非同构的一面。后者往往就是形成县域资源优势的前提条件。在划分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类型时,应将地理视角落到资源组合结构的非一致性特点上,揭示其地域结构的典型性。这样做能避开按大中尺度的地理单元对各县域资源结构进行粗线条概括的空泛性。

      1.4 资源系统良性循环原则[1]

      县域资源系统并非孤立存在,它的发展演变具有时空上的多维性与推进性特征。按构筑资源系统良性循环的准则来考虑县域资源组合结构分类存在多方面的要求:(1)应能揭示县域资源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互为源流的关系。即将县域资源要素与经济要素相互组合的结果,当成一种更为完整的资源-经济系统,以便为评估整个县域社会生产的综合效益提供重要依据。(2)应能体现县域资源系统的开放性程度。县域空间范围不大,资源稀缺性较明显,资源系统的结构性也不完善,但国家、省(区)、地(市)各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区域化与集团化进程,都对强化县域资源的市场化进程赋予了广泛而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它们之间可遵循市场规律进行资源互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开放性的地域结构系统。(3)应能反映县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3]。即依据县域资源的丰度与组合上的有限性、单一性以及地域差异性,制定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案,使它们更好地反映各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地构想资源永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2 分类方法

      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类型划分的定量过程,是将其资源要素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经特定计算建立不同地域空间资源价值量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并以被简化了的指数来判定它们的地理类型的归属。该分类方法实施的主要步骤如下:

      2.1 确定资源分类要素

      对县域资源要素进行系统综合后,选择出10种有代表性的资源类型来充当其地理分类的依据。其中自然资源类型为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场资源、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经济资源类型为人口资源、交通信息资源、厂房设备、资本资源以及人工原料资源[2,6]。

      2.2 建立分类体系

      根据其资源类型的地域组合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构成一个二级分类等级体系。为简便起见,先按上述两大资源类型兼融组合关系和分类要求,给出一个分类判定指数系列作为第一级分类层(见表1)。从该分类层中,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县的资源组合结构都能够归属于其中的某一种资源大类之中。

      

      第二级分类是以主要资源种类组合及其地区分布为依据,把全国的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归并于若干亚型。本文鉴于威弗组合指数对于判定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类型的可行性,对该模型改造后加以运用,并按下述模型分步演算来求得所需要的分类结果[4]。首先,由于这种县域资源结构的分类过程是按其实际资源要素的组合比例与一种相应假设的判定比例加以比较后来实现的,于是必须计算上述实际的10种资源类型的组合比例,并对所求得的一组数值按照由大到小的顺次构成相应指数序列。

      

      式中T为10种主要资源占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之和,其值为100%;W[,ij]为i县域单位第j类资源的价值量,j=1,2,3,4,……10。为确立某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的实际类型,还须按资源种类组合的假设百分比分布来建立相关矩阵(见表2),以便于对资源组合的结构类型的划分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表2 县域资源组合结构分类假设百分比分布矩阵

      Tab.2 Distributive matrix of hypothetical percentage of the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unties resourc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