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建安(1963-),男,四川省内江市人,副研究员,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资源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自然资源学报》

内容提要:

论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提出高原产业调整与增长应立足资源优势,以重点地区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为主要方向,确立21世纪的高原产业发展战略,并相应提出了主要产业调整与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建立以“大粮食”为核心的大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各具特色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全力将旅游业培育成高原的支柱产业,加快基础设施与中心城镇的建设步伐。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主要包括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滇藏接壤地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域广阔,面积约225×10[4]km[2],占全国陆地面积1/4;人口仅占全国总量的0.8%,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全国密度的3.0%;同时,青藏高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区[6];在地缘政治格局上,高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高原地区的产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无疑是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 产业发展与状况

      1.1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初级化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这一结论已在青藏高原的专项研究中得到明确,但高原却是世界人类早期活动与多种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之一。历史上,高原一度因吐蕃王国的兴起,使得传统产业及整个地区经济得到较大规模的增长。只不过这种兴盛与繁荣很快在历史的延伸中淹没。可以认为,高原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与现代产业,这些产业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近20年的增长,使高原经济进入了发展较快的历史时期,平均年增长率超过了6.5%,其成就令人瞩目。但即使在今天,如果以严格的现代产业经济观去衡量高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现状,高原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依然较低[5]。1998年,高原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为390.02×10[8]元,仅占全国总量的0.49%,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9.6%(表1);同时,高原内部地区差距十分明显,青海省的发展水平明显较高,占整个高原GDP总量的56.4%,人均GDP也是高原平均的115.0%。如果考虑到中央长期以来给予的巨大财政补贴和全国其他省区的援助与支持,西藏自治区至今仍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与产业劳动力结构看,青藏高原的工业化水平相当低。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占25.9%,从业人员比重占70.2%(表1、表2)。从产业增加值结构看,呈现为“三、二、一”结构;从就业结构看,是典型的“一、三、二”结构。可以说,目前高原的产业结构仍是一个依赖农耕业的产业结构。

      表1 青藏高原三次产业结构比较(1998年)

      Table 1 Comparison of industral structure of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1998

      GDP(10[8]元)

      地区

      人均GDP(元/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全国 79395.7 14599.6 38691.8 26104.3 6404

      青海

      220.241.6 88.490.1 4378

      西藏

      91.2 31.3 20.239.6 3618

      青藏高原合计 390.0101.0 133.7155.4 3816

      注:数据来源于文献1、2、3、4。

      表2 青藏高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1998年)

      Table 2 Structure of employees in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1998

      地区 合计(10[4]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结构比

      全国

      69957.0 34838.0 16440.0

      19679.0 49.8:23.5:28.1

      青海 230.4

      141.134.9 54.1 61.3:15.2:23.5

      西藏 118.490.3 6.7 21.5 76.3:5.7:18.2

      青藏高原合计 495.1

      347.549.8 97.6 70.2:10.1:19.7

      注:数据来源于文献1、2、3、4。

      从空间分布上,因自然地理条件所限,高原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滇藏接壤地区4个区域。这4个区域集中了高原人口的80%以上和经济总量的90%以上,而其行政地域面积只占高原的1/3左右(如按居民主要活动面积计算,估计只有15.0%~20.0%)。在地理单元上,呈现为较典型的河谷形城镇与河谷农业及农牧交错区。

      1.2 工业结构较为单一

      青藏高原的工业生产水平虽然较低,但国有成分高,大多为中央、省(区)支援落后地区而形成的“嵌入式”项目。除青海省拥有规模较小的炼钢、石油天然气采选及加工、盐化工外,整个高原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矿产采选业、木材采运业及水力发电业3个部门,且工业经济绩效水平低。以高原工业生产水平较高的青海省为例,1998年全省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7.51%(全国平均为90.95%),列倒数第二位(倒数第一位为西藏自治区)[1]。

      1.3 农业总体生产水平较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