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生命周期与城郊化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宗跃光:(1956-),男,北京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城市景观规划及房地产估价。宗跃光 邬翊光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向心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的生命周期。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主要经历了四次城郊化浪潮。本文通过对城郊化发展规律的分析,为我国大都市因势利导进行城郊化建设提供依据。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郊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50年代以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中心市区地价快速上涨以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生大都市人口城郊化的驱动力,伴随大都市区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城郊化过程明显加快。住宅郊区化带动了商业服务业、教育科研和企业的郊区化过程,对整个大都市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空间结构都产生巨大影响[1,2]。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加速期,人口向大都市聚集的过程日益明显。自9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主要大都市进入城郊化阶段[3-8]。迫切需要城市规划设计者、管理者、投资者及开发者共同合作,在总结大都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城郊化趋势,为我国大都市城郊化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2 向心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构成大都市生命周期

      城郊化的出现可追溯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50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汽车的广泛使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等原因,城郊化进程加速。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的连锁反应。首先迁往郊区的有商业服务部门。如芝加哥市1950年的零售商业职工,73%分布在中心市区,郊区只占27%。到了1970年,这个比例已经各占一半了。在商业服务部门之后外迁的是事务部门。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较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六十年代的英国,美国出现逆城市化的时间稍晚,在70年代有9个标准大都市区的人口出现下降。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纽约、费城、波士顿、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中心市区实现人口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根据发达国家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向心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1]。

      3 西方发达国家城郊化的四次浪潮

      自本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主要经历了四次从城市中心推向郊外的浪潮[8]:

      第一次浪潮是人口的郊区化。如美国从1948-1980年,中心城市人口占大都市人口的比重由64%降到43%。一般认为,形成人口郊区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实际收入增加;②通勤费用的下降;③中心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④跟随企业迁到郊区;⑤行政政策的影响等。

      第二次浪潮是制造业的郊区化。美国从1948-1980年中心城市制造业就业的比重由67%下降到48%。到本世纪50年代,高速公路体系发展起来,某些企业便迁往靠近公路或郊区劳动力的地方。

      第三次浪潮是零售业的郊区化。这是在人口郊区化中,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新郊区商店的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从1948-1980年,美国中心城市零售商业就业比重由75%下降为49%。零售业郊区化的主要原因是:①追随消费者,人口郊区化引起某些零售活动迁往郊区;②汽车对市内有轨电车的替代增加了非中心区位的可达性,为接近整个大都市区的消费者,许多零售商迁往郊区;③根据中心地理论,随着大都市区人口的增长,零售商品的总需求量将增加,商店的均衡数量也将增加,一些新开商店将配置于郊区。

      第四次浪潮是办公就业的郊区化。办公室就业的郊区化主要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办公单位更少地依赖于面对面的联系,因而也更少地选择中心商务区的区位。

      4 城郊化的指标和测度[8]

      4.1 人口密度梯度法

      1951年,C.Clark探讨了大都市的人口密度函数。他估算了各种大都市区的指数密度函数为:

      

      这里P[,e]和P[,s]分别为市中心和郊区的居住人口,L[,e]和L[,s]为市中心和郊区的土地面积,0<b≤1是郊区化的度量。b=1表示市中心的人口份额等于其土地份额,b<1,则市中心密度超过郊区密度。随b值增大,大都市区变得更加郊区化了。

      4.3 离散选择增长模型估计法

      最近,W.C.Wheson运用一个离散选择模型:

      

      G[,i]是一个大都市区的第i个县的增长,G是整个大都市区的增长;F(X[,i])第i个县的特征向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