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时期美国“先德后日”战略,国内外学术界都作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将这一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的地位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试就美国大战略的制定及中国战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阐述。 一 二战中,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渊源。就其直接原因来说,促使美国订立战争战略的因素有两个:第一,1940年春夏之交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结束,法西斯德国对美洲大陆战争威胁的加剧。德国在欧洲大陆迅疾的胜利不仅在短期内改变了世界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力量的战略对比,使国际关系格局严重失衡,同时也显示了希特勒德国极大的侵略野心和巨大的战争能力。第二,1940年9月德意日订立三国军事同盟条约,日本准备南进。这两点使美国认识到,美国面对的是“东西两方的敌人”,必须确立应对的战略。 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罗斯福意识到战争离美国不远,在4月15日的演讲中呼吁:“我们不能再抱任何幻想。又有人在重温世界大帝国的旧梦……。在欧洲发生的一切都直接地、有力地影响着本大陆的和平和幸福。”(注:Blum:From the Morgenthau Diaries,1938-1941,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1967,pp.419-26.)4月底挪威陷落,罗斯福认为:欧洲地区“冲突的扩大,…不仅在欧洲,而且必然在近东和远东、非洲以及北美、中美和南美洲造成深远和难以逆料的后果。”欧洲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开始感到英法在欧洲大陆将可能失败,依靠欧洲大陆对峙保全美洲安全将不可能。因此,美国应有“迎战”的准备。5月的第一周,罗斯福政府安排海军官员讨论“基本作战计划”,并要求陆军部估计陆军需求。5月22日,陆军部建议,在一年之中,美国陆军的计划应严格限制在国家防御之上,伴之以“在南美进行防卫西半球的进攻—防御作战。”陆军部报告的主题就是确定“什么是我们不要去做的,什么是我们必须准备去做的。”(注:Watson:Prewar Plans and Preparation,Washington D.C.,1950,pp.105,156-68; Langer and Gleason:Challenge to Isolation,1937-1940,New York,1952,pp.469-76.) 促使美国拟就大战略的另一因素是来自远东的威胁。在德国发动对西北欧闪击战胜利之初,日本就开始积极准备南进,并于1940年7-9月间筹划和侵入印度支那北部,进而于9月27日与德国、意大利订立三国军事同盟条约。这样,美国、英国、荷兰等在太平洋有重大利益和殖民地势力范围的西方国家又直接面临东方的战争威胁。12月29日,罗斯福发表广播演说,明确提到德意日签署的三国条约,指出:“三大国,两个在欧洲,一个在亚洲,共同构成对美国的威胁,因为这三国的扩张纲领和目标是对世界的控制。如果美国干扰他们实现这种纲领的话,他们最后的行动就将是联合起来对付美国。”(注:Hans-Adolf Jacobsen and Arther L.Smith,Jr:World War Ⅱ,Policy and Strategy:Sel-ected Documents with Commentary,England,1979,pp.132-133.)所以,美国要拟订的战略计划,就不单纯是防卫美国本土,而将是扩及欧亚非的世界大战略。加入外部战争与防卫美洲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西线闪击战的迅速胜利,对美国形成完整的战争战略起到了催化和推进作用。5月30日陆军部完成了在英法盟军失败之后以保卫西半球为主体的计划。(注:马歇尔说:罗斯福和斯塔克“感到,我们不能兼顾子午线180度以外我们的属地,我们必须集中注意力于南美洲的局势”。Maurice Matloff and Edwin M Snell:U.S.Army in World War Ⅱ 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alition Warfare,1941-1942,Washington D.C.,1953,P.13.)但是,罗斯福很快就估计到英国政府和英伦三岛可以坚持,认为美国的战略计划不能建筑在最坏的准备之上。也就是说,不能完全以美洲防卫为基础。(注:1941年6月13日,罗斯福将他的估计交于军事首脑考虑并要求研究:“如认为这一估计是客观的,应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心理上作何准备。”6月26日,罗斯福又在声明中较详细地阐发对未来六个月形势的乐观估计。Maurice M-atloff and Edwin M.Snell:U.S.Army in World War Ⅱ,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alition Warfare,1941-1942,Washington D.C.,1953,P.14.)6月27日,马歇尔在战略计划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先德后日”的战略构想:美国“应在太平洋采取完全的防卫行动,而在大西洋方面作主要努力。”但是,军方关于“在太平洋取守势态势”意见的基本点是消极的。如陆军计划署主任乔治·斯特朗将军所解释的:所谓太平洋防御态势就是“不干涉日本在东方的行动;放弃我们在中国的不稳定存在”。(注:Maurice Matloff and Edwin M.Snell: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alition Warfare,1941-1942,Washington D.C.,1953,pp.17-20.)9月,陆军计划署主任乔治·斯特朗将军又提出备忘录,强调美国面临的战略危险,即:法国崩溃后,轴心国可能占领法属北非,占据进军西半球的要地。其扩展方式为西向非洲,东向南美。只要英国守住,危险就不会迅疾到来。但是英国能坚持多久是未知数。鉴于美国实力不足的状况,需要获取相对安全和防卫准备的时间。但这一剩余时间维持的最大威胁来自与日本可能的战争,这将迫使美国舰队在太平洋战斗,而轴心国在大西洋的进攻就有直接的可能性。(注:William L.Langer and S.Everett Gleason,The Undeclared War,1940-1941,N-ew York,1953,pp.176-78.)美国军事专家们最为反对的就是在远东采取强硬政策,认为这样“可能促使日本站在德国和意大利一边成为交战国,进一步限制我们为盟国所做的努力。”这些军事人员也强烈反对太平洋舰队留在珍珠港。(注:Maurice Matloff and Edwin M.Snell: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alition Warfare,1941-1942,Washingt-on D.C.,1953,p.15.)他们的意见显然对美国这一时期的远东政策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