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雅尔塔体制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作 者:
毛锐 

作者简介:
毛锐(1969- ),男,浙江宁波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山东 济南,250014

原文出处: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苏东剧变以来,雅尔塔体制日益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一致认为雅尔塔体制的内涵不宜理解得过狭,也不宜过宽。关于雅尔塔体制的性质、特点和评价有明显的分歧,但都对传统观点有突破。学者们还对雅尔塔体制与冷战的关系、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制的异同、雅尔塔体制与东欧国家的集团化等方面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苏联与雅尔塔体制以及中国与雅尔塔体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评价。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87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1)03-0074-04

      雅尔塔体制是二战结束后形成的新的世界秩序,维持了近50年,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虽然很重视,但研究面较窄,多限于雅尔塔会议以及美国参加雅尔塔会议的目的等细节问题,缺乏深度和广度[1](P612-613)。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制随之瓦解。由于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雅尔塔体制日益成为史学界的研究热点,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1990年11月22日,世界历史编辑部与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华北分会和天津社会科学联合会还专门在天津举办了圆桌讨论会,就雅尔塔体制的涵义、形成、发展及与冷战的关系,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及其历史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2](P2),本文就近10年来我国史学界对雅尔塔体制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一、雅尔塔体制的涵义

      学者们一致认为对雅尔塔体制的内涵不宜理解得过狭,也不宜过宽。张志指出,在时间上,雅尔塔体制主要指1943-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做的安排[2](P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之《现代史编》中更明确地指出,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都可看成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3](P23)。从内容上看,史学界基本认为雅尔塔体制包括两部分,一是如何打败法西斯;二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分歧主要集中在第二点,即安排世界包括哪些内容。一种观点认为“凡属于有关战后世界安排的问题,均应属于雅尔塔体制的范畴”[2](P5)。《世界史》之《现代史编》把雅尔塔体制的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3](P24):(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托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五国和约、朝鲜战争、旧金山和约和奥地利国家条约等只是雅尔塔体制的既定大框架内进一步的争夺和落实,虽先后有联系,但不宜直接说成是该体制的组成部分。如果对雅尔塔体制理解过宽,则易与“战后国际关系史”和“冷战体制”混同[2](P2)。陈启懋进一步强调:“雅尔塔体制涉及的范围主要是欧洲和东亚,而未把亚洲的很大部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及拉丁美洲包括在内”,“这也为日后美苏在不触动雅尔塔体制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埋下伏笔。”[4](P27)

      二、雅尔塔体制的性质、特点及评价

      关于雅尔塔体制的性质,中国史学界的传统观点基于雅尔塔秘密协定中损害中国主权、美苏两大国以中国主权和领土做交易划分势力范围的内容,认为雅尔塔体制是凡尔塞体系的继续,是大国之间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近十年来,研究有所突破,认为雅尔塔体制与凡尔塞体系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质的不同。前者比后者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这种历史进步性表现在:(1)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因而对战后世界格局具有不同的影响。凡尔塞体系是协约国列强明目张胆分赃的产物;雅尔塔体制虽然也具有划分势力范围的因素,但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它对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的策源地和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2)一战结束后,美国虽已登上世界舞台,但并未改变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但到雅尔塔体制形成,美国已成为居于西方之首的大国,社会主义苏联也已经崛起,在雅尔塔实际是美苏两国决定一切。因此说,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标志着在国际格局中,英法的领导权已被美国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并过渡到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时代[2](P9)。(3)作为雅尔塔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苏联和美英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已纳入战后国际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维护和平、民主和支持民族独立的特点[2](P10)。(4)雅尔塔体制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加入国际社会形成新的世界格局[5](P15)。

      许多学者指出,在承认雅尔塔体制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应看到雅尔塔体制的消极作用。钟廷豪主编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简明教程》中就指出:雅尔塔体制“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具有苏、美、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6](P6)张象进一步强调:“雅尔塔体系对东欧的消极作用要大于西欧。”“当东欧各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急需一条符合本国实际,具有自己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在雅尔塔体制下,它们必须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2](P10)就这一点来说,雅尔塔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凡尔塞体系所奉行的模式,两者有类似之处。

      关于雅尔塔体制的特点,沈永兴认为“雅尔塔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一切问题由大国控制和安排,由大国说了算,特别是美苏两家,从而形成了两极格局。”[2](P5)王斯德、冯绍雷则指出:“强权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以欧洲为重点”是雅尔塔体制的三个特征。雅尔塔体制的历史作用具有两重性。“它负有维护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的历史使命。从战后世界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基本履行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另一方面,由于‘雅尔塔体制’建立在强权政治基础之上,并伴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故‘雅尔塔体制’孕育着危机,充满矛盾、对抗乃至局部战争的震荡。”“美苏是雅尔塔格局的既得利益者,又有能力控制局势,这是‘雅尔塔体制’得以维持与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4](P27)息曙光在其主编的《世界大格局》中认为,雅尔塔体制就是冷战体制,并指出雅尔塔冷战体制格局的四个特点[7](P112-130):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战略性结构、两大军事集团在中欧的空前规模的军事对峙和核军备竞赛、两个超级大国和他们的全球思维及战略、低烈度的冲突和受控制的危机贯穿雅尔塔冷战体制的全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