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简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宁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原文出处:
《历史教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刚刚迈入21世纪之际,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是历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现实需要的不同,回顾和总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提出了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并依据这一历史观把现代化确定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注: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现代化研究最早兴起于60年代初的美国,以后逐渐传播,但它长期是作为发展理论而受到重视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作为专题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罗荣渠先生创立的现代化理论建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又不局限于已有的研究,而是把现代化作为观察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使史学研究突破了僵化教条的束缚,大大扩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现代化研究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史学流派。

      遗憾的是,罗荣渠先生早逝,有许多问题的研究没有来得及深入和展开,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是其中之一。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20世纪现代化研究集中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而没有包括原发现代化国家,也没有从总体上给20世纪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总结定位。

      本文认为,20世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成果,把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并没有结束,而是在进一步发展。

      二、现代化在全球范围的展开

      现代化进程最早开始于西欧,并不断向全球扩散,到19世纪末,经历了四百年的时间。但是,此时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主要局限在欧洲、北美和东方的日本、处于亚、非、拉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尚未启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亚、非、拉地区自身现代因素不充分,完全依靠内部因素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条件尚不成熟,其动力源于对欧美现代化挑战的回应,源于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因此,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本国竭力维护传统、反对变革的强大的保守势力,二是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破坏和阻挠。欧美现代化的扩散,虽然一方面客观上刺激落后国家模仿欧美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现代化扩散是以殖民主义为载体的,殖民统治又阻碍落后国家的独立富强。对于落后国家来说,建立民族国家是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条件。正是在上述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亚、非、拉地区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以殖民主义为载体的现代化扩散孕育着殖民体系的瓦解。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亚、非、拉地区自身现代因素的增强,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20世纪上半期,东欧和亚、非、拉一些国家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不过,在这一时期,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仍然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现代化的启动仍然举步维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汹涌澎湃,不仅殖民主义体系彻底瓦解,而且东亚、东南亚、北非和拉丁美洲一些民族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现代政治体制。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无不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现代经济,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到20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这也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三、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

      20世纪以前的现代化虽然不同国家各具特色,例如从动因的角度分类,西欧被称为原发性内发型的现代化,日本被称为传导性外发性现代化,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从社会制度来说,都属于一种模式,即资本主义模式。20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首先必须提出的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尽管如今苏联已经解体,但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是不能否定的,它在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演进的理论指出,在生产关系还能够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会继续存在。20世纪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尚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生产力必须“炸毁”生产关系的地步。那么,十月革命的原因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过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注:《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26页。)。列宁的这段论述对于历史地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因此,十月革命不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通过在俄国这块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