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史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新思路

——《阿拉伯国家简史》(修订版)读后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倩红(1963年—),女,河南灵宝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中东史、世界史。南京大学 历史系,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彭树智教授主编的《阿拉伯国家简史》突出了阿拉伯史发展的总特征、总趋势,并从历史交往的角度为世界地区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美中不足的是对20世纪的中阿关系关注不够。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2;K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03—0024—0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中国学者不仅创办了自己的世界史专业杂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沿袭于苏联的世界史理论体系,试图从新的角度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及研究方法论。在此过程中,一大批有关世界通史、国别史尤其是专题史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并就个别热点问题初步兴起了学术论争及学术批评之风。然而,就世界史学科的整体水平、规范程度及研究深度而言,仍存在着很多缺憾,与中国史学科相比,其研究领域的空白点及薄弱点更多。早已被欧美学术界高度重视并直接为国际政治提供服务的世界地区史研究,正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弱点之一。直到近10年来,才有极少量的地区史著作陆续出版。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化、区域因素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日益上升的今天,我国世界地区史研究的严重滞后已经到了不能不引起关注的程度,这种现状与我国放眼于全球、致力于改革的跨世纪战略严重脱节。最近,读到了由著名中东史专家彭树智教授主编的《阿拉伯国家简史》(修订版)(注:《阿拉伯国家简史》(以下称《简史》)1991年9 月作为国家教委主持编纂的《大学历史丛书》之一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此后一直被作为世界史研究生及外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学生的教材,引起了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满足需求,福建人民出版社又于1999年10月推出修订版。修订之后的《简史》概述了上自公元前8世纪的早期阿拉伯国家,下至20世纪90 年代末的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历史,全书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部分,共44万字。)一书,威慨颇多,受益匪浅。谨以此文谈几点体会,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 突出展示了阿拉伯史发展的总特征、总趋势

      《简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阿拉伯世界的历史与现状,力图用全局观点阐释阿拉伯地区的社会演进过程及发展规律,又以各国的特殊风貌来丰富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内容。该书不像一般性教材那样仅以普及知识为使命,而是利用主编及参编人员在阿拉伯史研究方面颇有积累这一优势,在一些重要问题的探讨上,充分突出其学术性及前沿性。贯穿全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力展现阿拉伯史兴衰演变的总风貌、总特征、总趋势。

      (一) 关于伊斯兰教问题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阿拉伯地区历史传统的积淀与浓缩。作为一种融社会和文化于一身的价值体系,伊斯兰教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参与性传统(即入世性传统)是任何其他宗教都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政教合一是伊斯兰教的本质特征之一,正是这一特征决定了伊斯兰教成为影响阿拉伯地区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纵观阿拉伯国家的历史,不难看出,无论是实行共和制还是君主制,不管是崇尚神权化还是世俗化,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无不围绕伊斯兰教而显露分野,在经济改革及文化演进中也都不能不受伊斯兰教所厘定的价值规范的制约。基于这一认识,《简史》在古代篇中,把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作为一条主线,首先论述了穆罕默德早期的传教活动,充分肯定了穆罕默德宗教革命的成功及建立麦地那伊斯兰国家的意义。作者指出,伊斯兰教的胜利,结束了半岛上拜物教盛行、多种宗教并存的信仰混乱时期,开创了独尊真主、信仰统一的新时代。由于伊斯兰教提倡天下穆民皆兄弟,从而打破了狭隘的氏族关系,消除了部落间的内战和彼此之间连绵不断的血亲复仇战争,结束了动乱局面,实现了民族团结,达到了社会统一。伊斯兰教主张限制高利贷,赈济贫民,提倡善待和释放奴隶,缓和了阶级矛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作为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接着,《简史》又分析了四大哈里发及伍麦叶王朝时期声势浩大的征服运动以及西起大西洋沿岸、东到印度河及中国边境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并重点关注了征服过程中,哈里发对《古兰经》的编纂及伊斯兰教的传播和伊斯兰化进程的推进,从而突出了这一时期阿拉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伊斯兰教在经历了阿拉伯帝国的盛衰之后,又与奥斯曼帝国同命运。在奥斯曼帝国和中东地区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际,伊斯兰教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是来自西方的殖民主义势力和以基督教伦理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在反殖、反帝的斗争中,伊斯兰教表现出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简史》在“近代篇”中以苏丹、摩洛哥、利比亚、也门、阿曼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国为例,论述了伊斯兰教在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巨大作用。伴随着异质文明的渗透,伊斯兰教的独特属性与西方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明显,一些受过西方教育或西方现代思想影响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及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不危及伊斯兰教教义及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对伊斯兰教进行某些改革,主张重新开启“创制”大门,弘扬伊斯兰教的奋发进取精神。《简史》以阿富汗尼及阿布杜为例,分析了伊斯兰教改革思潮的形成及改革运动的兴起。并指出,伊斯兰改革者们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封建主义及保守的伊斯兰宗教界的政治与思想统治;主张通过革新伊斯兰教,返回原来的真正的伊斯兰教;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伊斯兰国家中普及教育和技术知识;号召在伊斯兰教原则基础上承认最起码的资产阶级权利和自由,使伊斯兰教成为民主的宗教”(第220页)。 《简史》还充分肯定了伊斯兰改革派对穆斯林的日常思维方式及阿拉伯世界政治思想发展的影响。上述观点的提出为进一步研究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政治文化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中,曾多次出现过宗教复兴现象,如18世纪的瓦哈比运动,19世纪的马赫迪运动、伊朗巴布教徒运动,20世纪的“泛伊斯兰运动”等。但都没有像当代的伊斯兰潮这样在广大的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70年代末以来,以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为标志,在中东地区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浪潮。这股浪潮以中东为中心,迅速扩展到亚、非两大洲的广阔地带。作为一种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主张重新确立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不断强化宗教与政治的联合,推崇神权政体和宗教意识形态,从而对中东局势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并成为导致穆斯林各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活动动荡不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伊斯兰复兴运动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学术界的评价也颇有歧义。《简史》在深入分析这一运动兴起的内外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鞭辟入里的观点与看法。作者认为,“伊斯兰复兴”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一般都包容双重的内涵。就宗教领域内的复兴思潮而言,它仍然是一种“复古”,表现在要求一切应遵循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严守穆罕默德的遗训。但是,伊斯兰复兴运动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复古,而不顾及历史的前进与时代的变迁。“在伊斯兰世界,复古的召唤从来就是作为一种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惯用手段,其真实目的则在于托古改制,自我更新,通过复古的主张和要求,达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以适应发展了的社会生活的需要”(第515页)。 作为社会运动的宗教复兴而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立足点“不是要破坏或改变现有的伊斯兰社会结构和生活模式,而是在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模式下,强调伊斯兰原旨教义及其精神,使伊斯兰教与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日益现代化相协调,抵制外来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即使是针对各国现政权的那种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或暴力活动,也依然是在复兴伊斯兰教的总精神之下进行的,其目的是要牢固维护并高度强化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第515—516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