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仙对辛亥及二次革命的贡献

作 者:

作者简介:
范毓虎 胡臣友 民革江苏省委 南京 210024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由于资料缺乏,学术界对范毓仙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宣传反清革命、筹划反清武装起义、光复上海、南京及讨袁护国等方面分析了范鸿仙对辛亥及二次革命的贡献,以期抛砖引玉。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1)10-0073-04

      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1906年参加同盟会,后到上海佐于右任创办报纸,宣传革命;参与领导筹划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袁世凯窃国后,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又积极谋划讨袁革命。1914年9月,被袁世凯党羽郑汝成派人暗杀,时年仅32岁。范鸿仙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功勋卓著,1935年被追赠为陆军上将,并伴葬中山陵东侧。

      一、创办报纸,宣传革命,“一支神笔抵十万师”

      为唤醒民众,宣传革命,1908年范鸿仙赴上海办报,决心“藉报章鼓吹之功,尽响导国民之责”(注:《范鸿仙》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页。)。他深知上海之地位及报纸之威力。他说:“报馆者,一切文明之导线也”,而上海亦“吾国文明之导线”,“居上海之地而营报业,苟其惨淡经营,增高继长,则势力之磅礴于中国,殆未可以道里计也。”(注:《范鸿仙》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页。)。1909年5月至1913年9月,范鸿仙在上海佐于右任创办《民呼日报》,主笔政;《民呼日报》被封,再办《民吁日报》,任社长;又被封,继办《民立报》,任总理兼主笔政,后任社长。三报中以《民立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三份报纸先后命名为民呼、民吁、民立,就是要为民鼓与呼。“遇有害吾民者,自不容为留余地,质而言之,即不与民贼相并立耳。”(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鸿仙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5页。)对于“害吾民”的满情“顽劣之政府”,“下正式之攻击”;对“谋我之外人”,“作正式之防御”(注:《范鸿仙》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

      办报期间,范鸿仙结合时事发表大量时论、短评,以犀利之笔锋,抨击清廷,针砭流弊,揭露清朝专制统治,鼓吹民族革命。针对清政府在国困民穷之际花60万元购置戏装用于大内演戏,指出不推翻这样的腐败政府,“则将来民脂民血之耗于此中者,正不知有几许也”(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鸿仙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82页。)。揭露清廷搞欺骗“立宪”是“祸吾民于无形”,“较洪水猛兽为更烈”,“我国民其注意也”(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鸿仙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7页。)。针对当时各种救亡思潮,他敏锐地指出要区分两种不同救亡,他说:“二百年前之亡国,国民之亡国也;自今以后之亡国,政府之亡国也。”他反对“救”满清之“亡”,而要进行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救国民之亡国”(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鸿仙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83页。)。

      范鸿仙不但笔锋直指“专横政府”,而且直指“强霸列国”,声讨日、俄、英等列强之侵略,激励民众反清救亡图强。1909年8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安(东)奉(天)铁路新约,谋我东北。范鸿仙在当时的《民吁日报》上发表反日文章62篇之多,揭露日本之阴谋,鼓动民众反对日清条约,宣传抵制日货,激发了人民反日爱国浪潮。他还把反对列强侵略与反清革命结合起来,要避免列强侵略、瓜分,必须推翻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他说:“汉族不幸,清政失纲,东夷乘衅,陵铄诸夏,惧将倾覆国家,沦丧区宇,此诚志士效命致节之日矣!”(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鸿仙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77页。)

      1911年上半年相继发生了广州黄花岗起义和四川保路运动。“鸿仙对上述革命事件之发生,不断在《民立报》为文报道与煽动。”特别是黄花岗起义,《民立报》“竞载殉义烈士之嘉言轶事,如数家珍。”“藉此宣传民族主义,鼓吹革命精神”(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349页。)。对四川人民的保路斗争,他撰文予以热情支持,谴责血腥镇压四川人民的清政府“实万恶之政府也”,号召人民以牙还牙,“政府以大乱杀吾民,吾民亦只有磨刀以问天尔。”(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鸿仙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28页。)对四川保路风潮,“《民立报》的言论,可谓机尽煽动之能事。从这年5月下旬到10月武昌起义前,鸿仙在该报‘大陆春秋’栏不断发表简短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颇有由煽风引火而至火上加油之势。”(注:蒋永敬编:《范鸿仙年谱(简编)》第13页。)有力推动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

      范鸿仙创办报纸,撰写文章,进行革命宣传,影响了一大批人。他的文章皆为时而著,为事而发,有激昂高亢之音,读之者无不激扬,为当年脍炙人口之妙品,在民众中广为传诵。其文章影响之大,一时有“鸿文日出,海内响风”之说(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鸿仙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75页。)。他主笔的《民立报》为上海诸报销数之冠,深受民众的喜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经是《民立报》的热心读者,并颇为它的宣传所感动。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和斯诺谈话时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这是一种民族革命的日报,登载着广州反对满清的起义和72烈士的殉难。这件事是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发动的,我被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注:斯诺:《西行漫记》。)范鸿仙及《民立报》的宣传鼓动,对唤起民众起来进行反清斗争,起到了发舆论先声的作用,“对辛亥革命之推动,影响至大。”(注:蒋永敬编:《范鸿仙年谱(简编)》第1页。)特别是对黄花岗起义和四川保路运动的宣传鼓动,“遂令全国之革命思潮,有黄河一泻千里之势。”故是年“武昌首义,不数月而各省络绎响应,清祚以亡。”则《民立报》“文字之功,为不可没矣。”(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350页。)是以孙中山称赞范君“一支神笔胜十万师”(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鸿仙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89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