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个性主义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文斌,娄底师专社科系主任、副教授 湖南 娄底 417000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个性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即使没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传播,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中国的个性主义价值观。而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而产生的个性主义是被统治者的价值观,它具有个体性,精神性和爱国性等本质特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1]01-0047-03

      有人说中国是一片不能产生个性主义的土壤,但是它毕竟产生了,产生于近代中国。这里所说的“近代”与中国历史分期中的“近代”是一致的,只是本文的侧重点是1919年"5.4"前后。

      一、近代中国个性主义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近代中国的个性主义萌芽于1840年前后封建士大夫的“补天”思想,这一阶段“个性解放的微弱呼声”可以叫做封建士大夫的个性主义。资产阶级的个性主义是近代中国个性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个性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个性主义,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个性主义。

      个性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学说,它与封建专制主义的价值观是根本对立的。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封建主义经济的母体中诞生出来的一样,个性主义的价值观也有可能在封建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大量人本主义文化精神,如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君为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思想,道家对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佛教“普渡众生”唯求佛性的思想,都可以成为个性主义产生的理论支点,而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等富贵,均贫贱”“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口号也可以成为个性主义发展的心理基础。因此,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断言的: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也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一样。我们今天也可以断言:没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传播,中国人们的价值观念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出中国的个性主义价值观。龚自珍就是这样一位封建士大夫,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宣传个性解放之第一人。他看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的日趋没落和反动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看到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看到了平民百姓生活的异常艰辛,因此,他公开谴责官僚士大夫的腐败和无耻,公开承认老百姓求利的正当性,公开宣称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发出了个性解放的呼声。龚自珍认为,人皆有自私之心,圣帝、哲后、忠臣、孝子、贞妇也不例外,自私符合天地自然之理。人性本无善恶,统治者对大臣严苛要求,“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注:转引自《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张锡勤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7)让官吏道德败坏,对普通老百姓“苛细绳其身”,“多一割亦笞,少一割亦笞”,只能培养出一批无个性、无思想、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的木偶。因此,龚自珍提出“尊心”“尊情”“尊人”的主张,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这无异于沉闷的封建天空中的一声惊雷。

      太平天国农民的个性解放运动中的价值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太平天国早期在反对王权、神权的同时一度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的纲常礼教。曾国藩手下一小官吏张德坚说:“故凡从‘贼’稍久逃出之难民,无不……出言妄诞,视世事无可当意,于伦常义理及绳趋墨步之言行,询之皆如隔世。”(注:转引自《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张锡勤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25)②、太平天国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认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在“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尽管太平天国后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离这些价值目标相去甚远,但并不影响农民个性解放这一要求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等把西方的资产阶级个性主义价值观介绍到中国来,并给个性主义打下了中国烙印。①、中国欲求自己的富强,必须大力引进和吸收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伦理思想,使人人树立起自由平等的观念或意识。只有树立个体自由的意识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的国民。中国的出路在于“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②、以天赋人权论为基础,强调人人平等,尤其强调男女平等。他们认为:“人人独立,人人平等、人人自主,人人不相侵犯,人人交相亲爱,此为人类之公理”,“夫人类之生,皆本于天,同为兄弟,实为平等。”(注:转引自《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张锡勤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80-81)③、自私是人的本性,但又不可极端利己,损害他人和群体的利益,对于人己、上下、公私,损益任何一方都不恰当,只有两利才是最圆满的。因此,要大力提倡仁爱,由利己而爱他,由爱他而爱群,进而爱国家。④、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培养一代新民,这是“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即通过国民素质的改良和提高来实现社会的改造和国家的富强。⑤、个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大同世界。在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的基础上,消灭国家、军队和战争,人人相亲,人人道德高尚而无恶习,人人平等,无臣妾奴隶,君主,教皇和官吏,这实际上是一种人人充分自由的无政府状态。⑥、为实现个性解放,培养新民,建设新国家,最终实现大同,目前必须批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和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蔡元培、章太炎等人为代表,他们对个性主义在中国发展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清政府是中国富强的第一大障碍,国家要独立富强,人民要自由平等,必须要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进行了“武器的批判”,为中国人民实现自由平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②、使个性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亲爱”,来了一次空前的大普及,并对此作出了一些中国式的解释。如孙中山讲到个人自由与团体自由、国家自由的关系时说:“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在普遍社会中平等、自由,在政治团体中便不能有平等自由。政治团体中的分子有平等自由,便打破政治力量,分散政治团体。”(注:转引自《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张锡勤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191)强调个人自由,团体自由要服从国家自由,个人自由不能影响他人和社会自由。③、孙中山提出:人人都有两种思想,“一种是利己的,一种是利人的”。人们要严格修身“造成顶好的人格”,“替众人服务”。④、既要冲决封建纲常的罗网,又要改造中国“固有道德”,如弘扬“三德”“八目”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