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6X(2000)04-0087-06 一、黄兴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在中国由君主专制转变为民主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黄兴是推翻君主专制、缔造民主共和国的时代伟人,是缔造共和中国的开国元勋。中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首倡者当然是孙中山。协助孙中山推翻君主专制、建设民主共和的,有成千上万革命志士。其中首要的就是黄兴。甚至可以说,没有黄兴就没有辛亥革命。黄兴在建设民主共和中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协同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为创建民主中国提供了组织保证。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同盟会是以孙黄为轴心建立起来的。同盟会的建立,孙中山有首倡之功,黄兴更有赞助之力。从1905年8月成立,到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7年之间,黄兴不仅是同盟会的杰出组织者,而且在维护团结、巩固组织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首先是在实现全国革命力量大联合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是同盟会成立后,黄兴在留学生中积极发展会员,派遣会员回国,在各省建立起同盟会的分支机构,使同盟会的组织得以迅速遍布全国。到辛亥武昌起义时。同盟会在国内支部和分会达89个,还建立了100多个外围组织。这些机构分布于全国21个省区,为革命活动在全国广泛展开奠立了组织基础。第三是长期主持同盟会本部工作,为同盟会各项活动的开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第四是维护团结,保证了革命工作在同盟会领导下健康发展。同盟会成立后,1907年有旗帜之争,接着是章大炎掀起倒孙风潮,逼迫代理庶务刘揆一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改选黄兴为总理。1909年陶成章又发动倒孙风潮,要求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选举黄兴为总理。当时黄兴只要有半点权位欲,就可能把孙中山罢免,当上总理。但是黄兴从维护团结出发,进行了坚决抵制,维护了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袖地位,维护了内部团结。 (二)组织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革命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武装斗争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形式。黄兴是当时武装反清斗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带领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向清朝专制统治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冲击,为推翻几千年君主专制铺平了道路。其中最突出的贡献,一是从陆军学生中选拔了一批坚定的革命同志组成丈夫团,为武装斗争准备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骨干。这些人后来多成为各地起义的重要将领;二是亲自领导和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直接铺通了革命胜利的道路。 (三)运筹帷幄,驰骋疆场,为创建共和民国立下了殊勋。 建立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在建立民国的过程中,作为革命主将的黄兴,筹谋划策,奋力拼搏,为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首先,雄据一省,各省纷起响应的战略,是黄兴最先提出的。武昌起义前,他又具体制定了一个11省同时并举的计划,布置名省革命党人积极准备。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刻把北洋精锐编成三个军,以一军守卫都城,以两个军的兵力向武汉发动反扑。双方在汉口交战初期,民军在汉口前线指挥的主将,或暗地通敌,或因伤退下火线,或借故返回武昌。三军无主,汉口岌岌可危。这时正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假如汉口前线无人指挥,势将立刻崩溃。正是在这关键时刻,10月28日,黄兴抵达武昌。几乎没有喘一口气,即亲临前线视察。视察后返回武昌,和黎元洪筹商战守后,当晚又偕同参谋人员亲临前线指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势下,他主持汉口汉阳保卫战达一个月之久,尽管未能挽回败局,却歼灭了北洋大量精锐,迫使敌人停战议和。而且赢得了时间,使山西、云南、上海等9省区得以乘机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终以一隅之失,换来了全局的胜利。 各省起义以后,急需建立临时中央政府,以便统一全国革命力量,协调行动,和便于对外交涉。黄兴为组建临时政府,在地点、人选、经费等问题上折冲磋商,同样煞费苦心。特别是12月23日,各项工作准备就绪,黄兴正打算即日动身去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得悉孙中山已经回国,他立即停止出发。待孙中山25日抵达上海,即与宋教仁等秘密商定,向各省代表示意,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由于黄兴的积极筹划,南京临时政府在孙中山到达上海仅一个星期,就宣告成立。从此,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从创建同盟会到中华民国成立,为时仅6年多。在这期间,黄兴不但全力投入革命斗争,而且变卖家产支援革命,以至把14岁的儿子黄一欧也交给革命。这段时期,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夺取革命胜利,建成民主共和国而操劳。因此,人们当时就把黄兴和孙中山并列为开国元勋。并称孙黄,他是当之无愧的。孙中山说:“黄君…身为同志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1],确是至理名言。 (四)矢志不移,为维护共和制奋斗终身。 黄兴的革命生涯,大体可分成两大阶段。1900至1911年为前段,中心目标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1912年起为后段,主要是为维护和巩固共和制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