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外关系,指的是1840~1949年间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国与外国发生联系,相互往来,不起于近代,而是古已有之;但近代中外关系与古代中外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于近代中外关系起于外国侵入中国,终结于外国侵略势力从中国被逐出,其间百余年,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外国对华侵略贯串于这段历史的全过程。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一说到近代中外关系史,人们都认为那就是帝国主义侵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产物。这个革命的对象之一是帝国主义。革命就要反帝,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重点是反对美帝。现实斗争中的反帝精神贯彻到历史研究上就是要揭露帝国主义尤其是美帝国主义侵略的老底。解放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加重了人们的反帝意识;美国被认为是敌视、封锁的魁首,美帝就成为不共戴天的第一号敌人。朝鲜战争,抗美援朝,中美更直接以兵戎相见。在这种背景及形势下,中外关系史研究一起步就以帝国主义侵华史的面目出现,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又以美国侵华史为前沿,就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 历史研究的成果公之于社会,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论文,一是著作。一般说来,论文的主题较专,著作则论述面较宽或宽中有专。好的论文在于能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或者重新审查老问题,给予新的更科学的解释,将历史研究从深度或广度上向前推进;好的著作在于能广泛地吸纳、综合他人研究的积极成果,融入本人的创造性研究中,为某一历史课题或学科的研究开辟或奠定一个新基础。在近代中外关系史领域内,近五十年来国内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不少专著,本文将主要根据已出版的各有关著作,对这项研究粗略地作一个回顾和一点展望。 一 五六十年代研究双边中外关系的通史性著作极少,仅有的两部都是关于中美关系的,书名都叫做《美国侵华史》。一部刘大年著,原为美国侵华简史(华北大学出版社1949年8月出版),在“抗美援朝蓬勃开展期间”经“改编和补充”,内容大为扩充,成为一个新版本(人民出版社1951年8月出版),随后“再修改增订”,成为定本(人民出版社1954年12月出版)。此书从鸦片战争时期起,一直写到朝鲜战争停战谈判。书内为加重美国对华侵略的分量,对许多事情作了独特的解释,如说美国“加入鸦片战争”,开始成为中国的侵略者,“帮助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参与日俄战争”,在侵略中国道路上前进了一步;与日本订立蓝辛—石井协定是“美国争夺中国霸权的第一个回合”;在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援华’正是侵华”,等等。另一部卿汝楫著,书中论点更彻底,认为美国从开国之日起就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美国资产阶级对中国人民进行侵略的全部历史,有一百六十余年之久。自该国建立之时起,至第一个中美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订立时止(1784~1844),六十年间,是美国的海盗式商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时期。自1844年《望厦条约》签订起,至1860年美国参加的英法联军之役止,是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实行所谓‘利益均沾’与‘国际共管’政策的时期。自1861年西华德任国务卿,实行太平洋帝国政策的时候起,至1899年海约翰宣布所谓门户开放主义时止,是美国帝国主义独占中国政策准备时期。自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之役起,至1946年司徒雷登与蒋匪政府签订所谓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沦中国为殖民地的条约——时止,是美国帝国主义独占中国政策(即门户开放主义)的发展时期。自1946年美国的华尔街财阀及战争贩子疯狂的干涉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开始,这个日暮途穷的帝国主义者,显然进入自掘坟墓的毁灭时期了。这就是美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人民全部历史的轮廓。”(本书“前言”)此书出版了两卷,第一卷(三联书店1952年)叙述第一、二两时期,第二卷(三联书店1956年)叙述第三个时期;以后各卷再无问世。此外还有关于美国侵华的一些专题著作,如魏子初的《美帝在华经济侵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钦本立的《美国经济侵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卿汝楫的《美国侵略台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张雁深的《美国侵略台湾史(1847-1895)》(人民出版社1956年)等。 此一时期出版的有关近代中外关系的其他著作,其主题大多也是关于外国对中国侵略的。如鲍正鹄的《鸦片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列岛编《鸦片战争论文专集》(三联书店1958年)、魏建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蒋孟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书店1965年)、牟安世的《中法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贾逸君的《甲午中日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郑昌淦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陈联芳的《朝鲜问题与甲午战争》(三联书店1959年)、戚其章的《中日甲午威海海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等;另外还有凌大珽的《法帝侵华史》(新潮书店1951年)、张雁深的《中法外交关系史考》(文哲研究社1950年)及《日本利用所谓“合办事业”侵华的历史》(三联书店1958年)、吴承明的《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佘素的《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胡滨的《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三联书店1957年),以及丁名楠、余绳武、张振鹍、沈自敏、贾维诚、康右铭、李明仁合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58年、人民出版社1961年)等。最后这两本书都是多边中外关系的综合性著作。《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又是通史性,该书叙述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五十余年间英、美、法、俄、日等国相继侵入和侵略中国的过程和情况;《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叙述甲午战争后几年间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主要角色于上述五国之外,又增加上德国。 综观这些著作,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各书从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上看,大多是研究晚清七十年间外国对华侵略的,其中多数为19世纪中后叶外国侵华战争及在华争夺,涉及民国时期者甚少,专门研究民国时期者一本也没有。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被界定为1840~1919年,即所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个时间界限十分严格,中国近代史研究必定框在鸦片战争与五四运动之间,有时向前可以有所追溯,却不可向后延伸,否则就是越入中国现代史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了。研究近代中外关系的人多半会考虑到这一点,所以选题严守这个“近代”的界限。二是此项研究起始于50年代初,人们习惯上大多喜欢从近代早期的题目做起,所以一时多集中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诸问题的研究上,还来不及多做清末十年的问题的研究,更少能顾到民国初年的问题。